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资讯 > 人民剧场雕塑“复活记”
7.biz | 商业搜索

人民剧场雕塑“复活记”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2-08-30  浏览次数:261

    8月中旬,乌鲁木齐市三屯碑18米高“飞天”景观雕塑,由矗立到拆除不到10天。短短时间内,引发了人们对于城市雕塑的关注和热议。某种意义上,雕塑,这种凝固的美,是一座城市文化及审美的标志。回顾这座城市的经典雕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南门人民剧场前的两尊雕塑“舞蹈”和“弹唱”。它们,常常作为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的标志,出现在各种媒介上。
    据上了年纪的乌鲁木齐人介绍,现在这两尊雕塑并非“原版”,而是“复活”后重新创作的。记者求证了几位相关长者,他们口中的往事并不如烟,打开记忆后,他们为记者讲述了两尊雕塑的“复活记”。
    两座雕塑,一歌一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在人民剧场设计之初,这两尊雕塑就是建筑设计方案整体创作的部分,它体现了新疆民族文化的特征,更加强了建筑物歌舞剧院性格的表达,使得里外功能相协调。它们本身就是这座建筑不可分割部分。”
    83岁的金祖怡退休前为自治区建设厅副总工程师,已故的爱人刘禾田是新疆人民剧场的主要设计者。金祖怡在重庆大学上建筑系时曾选修雕塑,在她的建议下,当时的新疆军区工程处设计科建筑股(即后来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建筑设计院)成立了雕塑组,李宇翔任组长,旗下有宋兴华、潘丁丁、马毅、黄以德等多位艺术家。后改为建筑艺术组。
    金祖怡回忆,1954年冬,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看到正在创作中的人民剧场雕像时,十分高兴,一边仔细观看,一边还做出造型。对雕塑的舞姿尤其是手型和舞鞋提出了意见。在雕塑创作和制作期间,还多次有民族文艺人士主动来当模特。这使主创者李宇翔和其他年轻的雕塑家们备受鼓舞。
    1956年底,两尊歌舞者雕塑和人民剧场同时完工,成为新疆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矗立在剧场门前两侧高3.5米的两座雕塑,一歌一舞,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弹着热瓦甫的男歌手俊美英爽,身材优美的女舞蹈家舞姿曼妙娴雅,两尊雕塑均极富动感,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人们争相来到剧场前参观合影。
    人民剧场从建成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自治区历次重要会议的主会场,朱德、刘少奇、董必武、陈毅、贺龙、胡耀邦、王震、王恩茂、赛福鼎艾则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出席会议或观看演出。半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
    “在北京不知道新疆还有这么好的雕塑。”75岁的孙增礼,现为新疆雕塑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65年他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一师建筑设计院,当时已取消了雕塑组,成为一名描图员。
    一来到乌鲁木齐,他首先慕名跑到南门“看望”这对歌舞雕塑。“当时感觉挺好,(雕塑)与建筑很协调。那时人民剧场既是歌舞表演的场所,还发挥着"人民会堂"的功能,两位"舞者"既生动活泼富于动感,又挺拔不失庄重,形象优美,比例恰当,跟人民剧场的环境功能很和谐。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雕塑。”
    “其实,当时去看两尊雕像心里还有其他想法。来新疆时,全疆搞雕塑的只有三四个人。自己所学是否有用武之地?看到它们时,心里有底了。”孙增礼风趣地说。
    劫后而重生
    重塑的雕像,被视为“春天”的信息在文化界、建筑界传递
    未曾想到,这两尊堪称新疆雕塑史上的经典作品,会遭受难以想象的劫难。
    1967年,在“破四旧”运动中,两尊雕像首先被砸毁了鼻子、手指、衣饰等突起部分,雕像就如此残缺站立着。后来,又被用拖拉机拽倒丢弃了。
    1969年重阳节傍晚,孙增礼去东山走完亲戚回家,抄近道路过东山公墓。“呦,什么东西白刺刺的?吓了我一跳,心里发毛。凑近一看,竟是人民剧场那两尊雕像!是谁把它们拉到墓地来,这不等于"枪毙"了它们嘛!”
    “那时心里可悲凉了!在常人看来,至多是惋惜,对我来说,却是事业和生命。那一瞬间,心里是有一种刺痛感的。”至今说起,孙增礼还很愤慨。回家后,他作诗一首表达悲戚的心境,“何事重阳过客惊?石人残破卧秋风。可怜剧场双歌舞,也到荒山野墓丛!”
    雕塑遭受劫难的同时,剧场内的许多装饰也令人担忧。侧厅的三块浮雕“收葡萄(曾在全国青年美展获一等奖)”、“哈萨克族牧羊女”、“维吾尔族舞蹈”,也面临着损毁危险。时任剧场副主任的相义,不顾自己作为被批斗对象的危险,便连夜决定制作几块语录牌,写了口号标语,将浮雕一一覆盖,机智地布置,才躲过了这次劫难。
    被拆毁的雕塑其实一直牵动着众人的心,时任乌鲁木齐市规划院总工程师蔡美权回忆说:“新疆人民剧场正门两侧雕像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虽然实际上雕像被作为"四旧"遭到拆除,但人们并不接受没有雕像的人民剧场。在其后国外出版介绍新中国建筑的书籍中,人民剧场的照片仍然是有雕像的。”
    1978年~1982年,蔡美权在任自治区五届人大代表期间,于1980年12月召开人大会议时,以“恢复人民剧场正门民族歌舞雕像”为案由,向人大提交了议案,于1981年夏议案被采纳。并邀请原创作者李宇翔从山东回新疆原样恢复。
    对于即将“重生”的雕塑,人们翘首期盼。蔡美权看过李宇翔重塑的高40公分左右的小样。孙增礼还特意来到剧场内舞台旁,看李宇翔创作。他发现,与原作浑实、粗犷的风格略有不同,“重生”
    的雕塑,“长高”了一米多,身型更为高挑优美。
    1981年底,人们高兴地看到这两座雕像又重新立起来了。
    原新疆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丁朗,1979年曾在雪天专程步行到东山公墓的荒野,查看了这两尊被毁容的雕塑。后来又喜闻雕像恢复原貌。于是,著文题为《塑像的复活》。
    金祖怡说:“现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到,优秀散文《塑像的复活》一文和雕像重塑本身,都被视为"春天"的信息在文化界、建筑界传递,给人们以鼓舞。”于孙增礼而言,心情无比激动,新疆雕塑的春天又回来了。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两尊雕像和这座金碧辉煌的民族建筑一起,承载着耐人寻味的岁月故事。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