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资讯 > 六旬农妇的艺术梦:花甲之年自学雕塑办展
P.biz | 商业搜索

六旬农妇的艺术梦:花甲之年自学雕塑办展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2-10-23  浏览次数:285

    步入3间20世纪80年代修建的陈旧木房,板壁上四处张贴着绘画、刺绣作品,这就是65岁土家农妇邬良英的家。从江姐、雷锋、刘胡兰、赵一曼、方志敏等英雄人物到活灵活现的猫、狗、鸡、老鹰、水牛、飞鸟、游鱼等飞禽走兽,陈列在农家院中各色神态各异、生动逼真的泥雕作品,似在欢迎慕名而来的访客。
    22日,记者走进重庆市黔江区太极乡鹿子村,实地探访邬良英的“艺术人生”。
    花甲之年痴恋泥雕 老伴卖粮支持
    2008年,年过花甲的邬良英偶然看见孙女放在家里的彩色笔,冲动下第一次拿起了画笔,没成想居然画得有模有样,自此得空就偷偷作画。
    邬良英告诉记者,“有次看电视,内容是介绍巴黎卢浮宫的浮雕,想着自己没什么事忙,也可以搞雕刻,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伴儿。”令她感动的是,仅过了两天,丈夫就从集镇上给她买回了雕刻用的錾子、手锤,甚至还有一台切割机。
    邬良英的第一件雕刻作品是一只公鸡。她选择了一块外形有点像公鸡的石头,经过几天的开凿、打磨、上色等工序,一只石头公鸡诞生了。看了那只惟妙惟肖的公鸡,丈夫赞不绝口。
    “全部用石头雕刻不好把握,用力大了容易凿坏,力气小了达不到效果”,邬良英摸索中发现了一个好方法用水泥和着石灰雕塑更容易造型,且省力不少。
    邬良英买来水泥、石灰、细铁丝等材料,开始了新的创作:动物的爪子、耳朵、喙等用细铁丝先做造型,再在外面捏上水泥;人和动物的眼睛用水泥做出来没有光泽,就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珠代替;为了色彩能耐久一点,她用不同颜色的油漆上色-一个个鲜活的作品诞生了。
    “前几年经济困难,她搞泥雕用的水泥、石灰、油漆,绘画用的纸张、颜料等成了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最困难的时候,我赶集卖几十斤粮食也要给她买包水泥回来。”想到当时的困难,杨科芹记忆犹新。
    “那时亲友经常给个三五十块让(我)买药、买补品,孩子在外面打工也经常寄钱回来让我看病,可除了买点便宜的头疼粉外,我都把钱拿来买搞泥雕的材料了。”邬良英慨叹,那几年自己对搞泥雕几近痴迷,“甚至比命看得还重”。
    自办作品个展 名噪一时
    对做泥雕,邬良英只是喜爱,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这位年过六旬的农村妇女名噪一时。
    “有天下午,太极小学的陈东、杨正渠老师路过我家,看到院里几十个各种各样的泥雕,好奇之余用手机拍下来发到网上,没想到喜欢的人很多。后来电视新闻一播,我一下就成名人了!”提及当年上电视的经历,邬良英仍抑制不住激动。
    后来,在四川大学刘景活教授的指导和相助下,2010元2月14日,邬良英的个人作品展“美丽乡村嘉年华”在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举行,展出近100幅绘画作品、70多件泥雕作品。“那是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时刻!”邬良英说,展出开幕那天,前来参观的人“多得不得了”,游人争先恐后在她的作品前拍照留念。
    邬良英举办个人作品展引起了不小轰动。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特别邀请邬良英、杨科芹到北京录制节目。“在节目录制现场,当鲁豫得知我卖粮支持老伴儿搞艺术的事,称我是"中国好男人的代表",我太高兴啦。”丈夫杨科芹至今想起仍一脸自豪。
    舍不得卖 想为心爱的作品寻“家”
    “最大一笔收入来自2010年搞个人作品展,(我)在重庆住了近40天,作品运回来的时候损坏了些,主办方给了1万元的工资和修补费,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挣那么多钱。”邬良英有些感慨。
    曾有人想买她的泥雕作品,但邬良英舍不得卖,“作品到现在还不足200件,卖一样少一样,我有点舍不得。再说,别人不会像我那样照顾好那些东西。”
    邬良英心疼地说,近两年添的新作品不多,主要是因为作品不好保管,“没专门的地方摆放,作品容易损坏,长期风吹雨淋、日晒霜冻,再好的材料都禁受不住。要是这些作品有个宽敞明亮的地方摆放,也能供更多人来参观,那就好了。”
    如今,邬良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心爱的作品能有个“家”,“现在我和老伴每月加起来有一千多块的养老保险,每年地里能出几千元收入,生活没问题。但要想给作品安个"家"确实力不从心了。真希望那些东西能多保存些时间。”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