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艺术 > 李其鹏:木雕“致远”
T.biz | 商业搜索

李其鹏:木雕“致远”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3-10-22  浏览次数:296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艺术家。收藏有木雕几十件,尤以徽州木雕为主。另有瓷器、明式家具等各门类藏品。

姜岑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李其鹏收藏的一块徽州雕花板上的一段诗词,也是他本人所欣赏的一种生活状态:恬静、自由且充满文人意趣。李其鹏的生活很简单,品一壶香茗,放一盘CD,静静地坐在沙发上欣赏把玩藏品就是最好的休闲。从事西画艺术的他,骨子里酷爱的其实还是中国文化。

     李其鹏给自己的画室取名“致远堂”,室内陈列了各种明式家具,民窑瓷、浅绛彩、新粉彩、名家瓷器和木雕藏品,最引人注目的当数一批徽州木雕,那也是他的最爱。这批徽雕以窗栏板、雕花板和雀替(俗称“牛腿”)为主,雕刻得十分精致,却毫不呆板、匠气,远离程式化,造型生动活泼,情节性强,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一进李其鹏的画室便能看到墙上的一对名为《万寿亭》与《高力士脱靴》的窗栏板,其高度正好与视线齐平。李其鹏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古时候没有玻璃窗,于是和视线平齐的窗栏板就起到了保护屋内隐私的作用。同时,这个高度也正适合人们欣赏窗栏板上的雕刻艺术。窗户好比建筑物的眼睛,因此窗栏版的雕刻也颇受重视,”他进而指着《高力士脱靴》说,“这对窗栏板的主人很可能是个文人,借用高力士给李白脱靴的典故为雕刻题材来表达一种对权贵的藐视。”说话间,他不时凑近窗栏板细细讲解其中的典故,仿佛在品读一本情节连贯、气韵生动的连环画。

    而最让李其鹏引以为傲的徽雕藏品当数他“觅”来的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李其鹏收藏的雀替不仅成对,而且有不少是成套的,且都来自同一个祠堂,而“祠堂里的雀替因为汇聚了整个族人的心血,故做工更加精致”。而在这成套的藏品中,又数《天官》、《天降》两对雀替最为抢眼,其“狮子上站人物”的题材以及精湛的雕工实属难得一见。

    李其鹏酷爱徽雕,因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人文素养。明清以来,随着徽商实力的日益雄厚,当地对徽雕艺术的重视与投入也日趋增强。“据我了解, 徽派四雕 中主要作为建筑构件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支出要占到徽州建筑预算中的三分之二之多,”文化艺术在徽州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让李其鹏啧啧称道,“这其中要数歙县、黟县、婺源县的徽雕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不过他也坦言:“现在要收到好东西很难了,但有机会还是会去看看,每年总要跑个两三次安徽。”而在当地,最让李其鹏感到痛心的莫过于目睹那些“文革”时期遭受破坏的徽雕。“ 文革 对徽雕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许多很好的徽雕,有的头被切掉,有的脸被刮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而说起与徽州木雕结缘,那还得归功于一个朋友和一次写生。“我有一个学雕塑的同学,后来也成了我的同事,他家以前住在城隍庙附近,也经常喜欢去那里的古玩市场逛逛,因为专业的关系,就特别喜欢收藏一些木雕,”李其鹏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1995年,“那一次我们一起带学生去安徽写生,他便在当地买徽雕,我在一旁看着顿时就被其中的艺术魅力迷住了,从此对徽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许是出于艺术家独特的敏感与喜好,又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李其鹏笑言:“我后来的收藏热情比那位朋友还要高涨。当时还年轻,也没有家室,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场跑。”而今,李其鹏不仅依然热衷于收集新的藏品,更不忘悉心打理手上的“宝贝”。在他的地下室里,藏品琳琅满目,雀替因体积较大而占据了主要空间,而与擦拭保养一般藏品不同,李其鹏会经常使用吸尘器和刷子来清理雀替,抽湿机也是必不可少的装备。为收藏,李其鹏不厌其烦、乐在其中。

    痴迷归痴迷,在对待收藏的态度上,李其鹏似乎更多了几分通达。在他看来,收藏的过程中“捡漏拾遗”无疑是最让人兴奋的乐事,然而与心仪的古玩失之交臂,甚至是被人做局“吃药”也是收藏的一种特殊体验,大可不必扼腕叹息,抑或愤怒不平。这倒不是一句“风凉话”,其实这些挫折他都经历过。让李其鹏记忆犹新的莫过于一对《和合二仙》的雀替。其艺术性极高,做工精致,实属徽雕中的精品,李其鹏一眼便喜欢上了。当年为了得到它,李其鹏不惜大过年的睡在古玩商的家里,主动提高出价,还为他的家人做了不少事,只为表达一片诚意,可惜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还是没能如愿。说到这里,他的脸上却并没有挂满懊恼,只是淡淡地一笑而过。

    也许这份通达来自于一种享受,享受收藏的全部,有乐也有苦。李其鹏相信,收藏是一种缘分。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