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艺术 > 如何把东方语言融入艺术创作 是当今雕塑家首要思考的问题
Z.biz | 商业搜索

如何把东方语言融入艺术创作 是当今雕塑家首要思考的问题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3-12-30  浏览次数:255

    日前,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在作为第18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重头戏拉开序幕之后,“活力亚洲——学术研讨会”也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继东方文德万木草堂“跨界语境下的亚洲雕塑”论坛之后举办的又一研讨会。嘉宾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来自亚洲各国的雕塑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近200名。其中“东方精神”成了当日讨论的焦点。

  雕塑作品对精神探讨仍然欠缺

  研讨会由亚洲现代雕塑家(中国)协会会长曾振伟主持。首先发言的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朱其认为,新世纪十几年来,一种新的现代艺术史观正在形成,即至少在语言形式的探索上,现代艺术史是一种跨文化实践,从印象派、抽象表现主义到激浪派,西方艺术的语言创造并非完全是在西方体系内部发生的,在很多方面它受到亚洲艺术的影响。

  朱其说,“现代艺术史不是一个孤立的创造现象,而是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成长过程。如同宗教、哲学在不同地区的传播过程中,流传进入到不同的文化体系,会被重新解释或成为另一文化中新的创造因素。如中国的水墨和书法则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有关线条和书写的认识产生影响。”

  20世纪的文化表面上是西方的审美标准在驾驭着各国的艺术,但实际上文化相互间的渗透影响早已形成暗涌。在雕塑方面,朱其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雕塑装置也开始了对于自然材料的现代形式及其当代诗学的实验,像傅中望、隋建国、李秀勤等人,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石头以及竹子等自然材料中,寻求一种装置形式的雕塑语言。曾振伟的公共艺术尝试用雕塑形式表现中国传统中毛笔书写的线条,以及巨型线条在都市空间中的节律感。

  对于这次雕塑展,朱其看来,普遍的水平已经达到中上。然而,雕塑作品对精神层面的内容探讨仍然欠缺。

  需要寻找东方精神的介入手段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雅琳对朱其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更高一层的探讨。她认为目前的雕塑家需要具有“东方语言”。目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几乎都被笼罩在了西方的标准框架之下,“我们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的,我们的价值判断是西方的,我们的审美教育都是西方的。”为此,她强调“如何把东方语言融入艺术创作中,成为了当今雕塑家首要思考的问题。”

  对此,《雕塑》杂志主编宋伟光则表示,当亚洲艺术家要在国际背景下进行对比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方式和语言,即寻找一种东方精神的介入手段,把这种精神融入到雕塑创作里面。包括材料的探索,例如,许正龙的《楼房高高》,何镇海的《人与闩》。

  目前国内确实已经有艺术家在不同方面进行探索,然而,为何中国的雕塑艺术或者亚洲的雕塑艺术在世界上并没收到广泛关注?吴雅琳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真正好的作品通过一个学术的高度推广出去。在雕塑界,能入史册典籍的作品很多,但是几乎没有一个雕塑家的名字。以致我们并没有雕塑理论留下来,甚至没有雕塑史留下来。我们今天需要了解雕塑的东方语言,了解先人的雕塑语言,我们的难度变得非常大。

  对此,朱其也表示,尽管亚洲的现代雕塑及装置艺术产生了极有创造力的艺术,但这种新艺术未能真正被推广到世界各地。将亚洲自身的艺术历史与当代的艺术创造的成果,重新建立起一套理论解释的话语体系,这是以后亚洲艺术史学建构性的基础工作。

  记者手记

  首要是如何突破同质化

  东方精神,除了包括中国自身的五千年文化精神之外,应该还包含从中国传入日、韩并得到发扬光大的“唐宋”文化。

  而如今的中国乃至亚洲雕塑艺术,与东方文德致力传承广府文化,力推文德商圈与世界艺术接轨一样,要面向世界,需要的是自身的文化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东方精神的有效体现。

  当然,雕塑是三维实在的,而精神文化是需要潜移默化的,二者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加减乘除。通过本次雕塑展,曾振伟表示,“中国雕塑创作在思维上存在同质化现象”,如何解决同质化问题,似乎成了国内雕塑家首要突破的地方。

  部分具东方精神探索色彩作品赏析

  何镇海《人与闩》

  何镇海的《人与闩》通过把极具中国家居特色的门闩与中文的“人”字巧妙地融合在一块,实木的材质使得“门”的特质更为强烈。中国人强调落叶归根和归宿的概念,而门闩则是“家”和“归宿”的最有力表征,作者通过这样的作品表达中国人的精神向往与内心追求的宁静。

  简锡昭《粤风古韵2》

  简锡昭的《粤风古韵2》把古代南粤戏曲演奏的场景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重现出来,体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之情。技法上融合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皿般的方正,形体塑造上较简练概括。

  林国耀《义》

  林国耀的《义》,非常直接,通过深厚的写实功底塑造出一个古人形象的彪形大汉,以双手抱拳和微微低头的谦恭姿势,表现出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

  朱达成《家》

  朱达成的《家》很好地把中国书法与雕塑相结合。一笔写就的狂草式中文“家”字被拉阔了空间,形成了立体,从书法到雕塑的转变并没有改变“家”本身所传达的意思。

  吕品昌《中国写意·拜石》

  吕品昌的《中国写意·拜石》中,有两个基本元素,一是和尚,二是石头,和尚手拿经书,闭目背靠石头,“拜意”在和尚心中,石则在背后。传达的并非和尚真正拜石,而是其高境界的佛性。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