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内涵寓意,让我们一时难以参透,琢摩许久。而小型的、迷你的雕塑公园,则随处可见,看似信手摆设的几座雕塑,琢磨之下却亦觉匠心独具,别有况味。过路的老美们则对雕塑似乎有些熟视无睹,莫非因为对这些立体的艺术点缀习以为常,有些审美疲劳?。
最让人叫绝的是,公园里一幕又一幕立体的场景中,有些竟是著名画作的“雕塑版”。这些雕塑以实景手法,形象地“克隆”了名家大师们的画卷。例如莫奈在1900年到1904年间创作的48幅以《睡莲》命名的绘画作品、。
其中包括一座日式拱形小桥、池塘、睡莲和小木船。整件作品被安置于一个小山坡上,雕塑与场景浑然一体,颇有莫奈原创作品的韵味。而《打阳伞的女人》是莫奈早期的印象技法画作,在这里被演绎得栩栩如生:一位撑着阳伞的妇人和她的儿子在草地上漫步。
距离“大地”越来越近,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惊喜,路边不断闪现出雕塑作品。具象的、抽象的,人物的、动物的,巨大的,微缩的,五彩的、单色的,形状各异,延绵不绝,直到把我们引入公园大门。哦,这些雕塑走出他们的大本营,伫立路旁,时时迎候着近悦远来的八方宾客,也是在为雕塑公园“预热”、“造势”呢!。
瞧不尽,看不清,吃不准,摸不透。亭台楼阁间,萋萋芳草上,依依垂柳下,蒙蒙烟雨中,座座雕塑仿佛都被注入了生命元素,充满张力,融入自然,以假乱真,独出心裁,妙趣横生,每每令游客在一惊一乍间恍然大悟,兴致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