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资讯 > “十大丑陋雕塑”揭晓
M.biz | 商业搜索

“十大丑陋雕塑”揭晓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4-04-23  浏览次数:428

      是大众审美与学术眼光的鸿沟,还是公众项目优化机制的缺失?是权力审美的低俗无趣,还是艺术家的孤芳自赏旁若无人?丑陋雕塑充满了媚俗的恶感,更在权力象征和商业表达中堕入歧途,众多散布全国各地的丑陋雕塑,映照的正是城市建设中权力和金钱占据霸主地位的现状。
     12月19日,由搜狐文化主办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评选”揭晓,武汉的“生命”雕塑、重庆的“记忆山城”吊脚楼雕塑、昆明“灵魂出窍”雕塑、北京的望京新地标、重庆永川章子怡雕塑等纷纷上榜。

    大众与学术的距离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老百姓第一次对城市公共项目公开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历时3个多月的评选中,著名雕塑家傅中望的作品“生命”雕塑以310886票,位列丑陋第一。此意外结果,引发了专家评委对大众审美与学术眼光错位,及大众审美与美术教育有待提高等相关话题。
     记者发现,在评出的十丑中,有的根本不能以丑陋冠之,而许多真正丑陋不堪的雕塑却没上榜。对此,《世界艺术》杂志主编徐亮为中枪的“生命”鸣不平:“这个作品是2000年从上百个方案中选出来的,是现代主义作品,非常漂亮。只因后来周边环境恶化,其后期维护有疏漏,所以视觉上才会不雅。”
     知名雕塑家向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次选出来的城市雕塑,并不一定是最难看的,更多的也许是更具备话题,包括望京评出来的那两个雕塑,它们肯定不是最难看的,可能是因为被周边居民诟病而入选。”
     美与丑向来没有恒定的标准,那究竟什么样的雕塑才是丑陋的呢?对此,网民们认为抄袭、媚俗、僵化、不专业,这些都是丑的。
     数据显示,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雕塑也在全国遍地开花。截至2011年底,仅北京市就有城市雕塑2505座,较2004年第一次城市雕塑普查的1836座新增了669座。而在这些海量的城市雕塑中,精品却少而又少,充斥城市的是海量的城市雕塑垃圾。
     丑陋的雕塑竖立在城市中,是一种视觉暴力,公众有权利谴责这些视觉暴力的制造者。仅在2012年,公众对城市雕塑质疑就不绝于耳:乌鲁木齐市三屯碑巴哈尔路的花堆雕塑“飞天”,建成12天后就被悄然拆除;湖北襄阳市拟模拟金庸《射雕英雄传》“襄阳大战”建“射雕情侣”雕像,引来一片吐槽;郑州的地标建筑“中原福塔”的“小猪雕像”被网友斥为“流氓猪”。
     但另一方面,一些运用现代雕塑语言的作品,也因为公众不喜欢不接受,而被视作丑陋。为此众多专业人士表示,城市雕塑家应该关注自己的作品与老百姓生活的关系。
     英国宝佳丰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裁付兵对本报记者表示,“单纯地去评价美与丑是不合适的,起码专业人士不会这么做。因为一些在公众看来奇怪的建筑景观,可能是某些设计思潮的代表。”
     但向京认为,城市雕塑作为公共项目,存在一个是否具备公众性的问题。“它和个体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从学术上来说,公共项目应该是更滞后一些的,所以并不见得好的艺术作品就可以直接摆到公共空间。”
     “在国外,公共雕塑其实是有广场文化传统的,所以我觉得所有的公共项目,因为它是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应该具备一个共享性、参与性和教化作用。”向京说,“它不同于博物馆中的作品,而应该是更让人感觉亲近和更有趣味的东西。像奥登伯格的那些放大的樱桃、勺子、电话机等,它们在做的时候可能是反经典的,但放到公共场合中,却变成一种更加波普,和公众日常经验更加相关的东西。”
     而元典美术馆馆长梁克刚认为,公众在艺术审美上的滞后是因为审美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建什么样的雕塑,肯定要经过论证,市民听证,包括公示。但它的基础是在全民的审美教育都比较好的前提下。”他认为,由于我们缺乏全民审美教育,现在即便进行全民决策,选出来的结果也可能是糟糕的。只有加强审美教育,才能缩短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公众的审美差距。  
公共项目该有优化机制
     究竟是谁把那些惨不忍睹的城市雕塑,堂而皇之地竖立于各个城市?付兵认为,城市雕塑的建设过程是一个管理者、雕塑家、开发商和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展开的一场博弈。“一个好的作品,肯定是多方观点和利益博弈平衡的结果;不好的,肯定是某方的需求没有得到平衡。这里面有利益的,有非利益的,也有学术和非学术的。”
     在这场博弈的几方中,最被公众质疑的是,手握决策大权却缺乏基本艺术修养和审美眼光政府官员们的“一拍脑门”行为。据记者了解,目前多数城市的城雕建设相当随意,既没有包括城市规划师、雕塑家、建筑师、风景园林师、美术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审团的评审,也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遴选审批机制,在城市公共区域建个雕塑常常是一两个官员决定的。很多“雷人”的公共建筑,其实是市长们和开发商的审美情趣的反映。
     “比如我们做园林的,如果跟开发商打交道,他们的要求很高,那我们就要方方面面都做好;而如果替政府做项目的,政府不会那么挑,那实际上水准是在退化的。”付兵说。
     采访中,向京表示:“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关于公共项目的例子值得我们学习,而好例子的背后是好的机制。”只有有一个对公共项目好的评审机制,才能造就好的公共项目作品。这么多有争议的城市雕塑出现,更应该反省的是能让它们频繁出现的背后的机制和利益链条。
     梁克刚也认为,城雕存在的问题本质上是“体制问题”,实际上则体现为“决策”和“交易”问题,最终才是审美上的问题。更何况大量垃圾城市雕塑出笼的背后,还潜伏着一条灰色的利益链。策展人顾振清爆料说,很可能某个人的小舅子就把一个城市雕塑给做了。竞争机制和创新机制的缺乏,使得专家和专业设计师的恰当意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公共空间充斥着浓重的官方话语。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如果要安放一座公共雕塑,必须先向社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所有候选方案须经“公共艺术委员会”遴选,以确保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而在这个“公共艺术委员会”中,政府官员人数不会超过2个。
     在这场热议中,一些专家也将矛头指向了某些艺术家,认为他们不该随意地将公众空间当成自己艺术创作的“试验田”,原因在于城市雕塑的最低要求,是一个视觉环境的调节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公共艺术》杂志副主编王洪义表示,“作为艺术家个人的创作,好坏是个人的立场,因为那是个人的工作。公共艺术可不完全是这样的,它花了大笔的费用在上面。”
     城市雕塑不光要美,最重要的是应该让老百姓看得懂,让公众选择自己喜欢的雕塑进入自己生活的公共区域。为此相关人士呼吁,在重要场所建设大型建筑物或雕塑时,应该将话语权交给公众,进行网上方案公示,在立项前为公众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然后通过专家论证、民意测验等环节,形成平衡制约的公共项目的建设机制。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