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资讯 > 贵州雕塑界“抱团”求变
4.biz | 商业搜索

贵州雕塑界“抱团”求变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4-04-29  浏览次数:1464

    贵州雕塑界即将首次“抱团”走出黔山。在为期两个月、于今年9月20日开幕的“上海第十四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暨多彩贵州雕塑精品展”上,观众将看到十多位贵州雕塑艺术家的60多件雕塑作品。

    “上海南京路雕塑邀请展”自2001年起已成功举办十三届,被誉为中国第一“流动的雕塑艺术展示平台”。“在这一平台集体亮相,将是贵州雕塑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候。也是贵州雕塑界寻求改变的第一步。”贵州省雕塑院院长、贵州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李钢说。

    据他介绍,雕塑作品创作周期长、成本高,运输及包装难度大,要举办一次雕塑专项展很不易,雕塑较其他艺术形式很难有机会“露脸”。这些年,贵州本土雕塑更是面临双重失落:在各种美术展上,再优质的雕塑艺术品也往往沦为其他艺术的衬托、配盘;在贵州本土的雕塑市场上,近年来每年有几亿元的市场,“但由于贵州城市管理者对省外大城市雕塑企业的所谓‘信任’,大部分订单外流,贵州优秀的雕塑家沦为‘打工者’。”

    “求变”成为李钢等本土雕塑家的共同心声。两年前,李钢和他所在的单位即开始筹划这次上海展。期间一直在甄选、聚拢“贵州雕塑力量”。截至目前为止,雕塑家大部分作品已经完成。

    现状

    症结

    本土雕塑家在艺术和市场上双重失意

    贵州省著名雕塑家刘万琪是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85年他与田世信共同成立贵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工作室(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开创了贵州省的雕塑艺术教育先河。近三十年来,贵州本土的雕塑人才几乎都出自两位教授门下。

    刘万琪告诉记者,2011年5月18日,贵州省博物馆展出了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雕塑作品八十余件,“这是省内首个个人雕塑作品展”。更多的时候,刘教授是以单件作品的形式参加全国美展以及外地举办的美术巡展。

    “这么多年,贵州只有四、五位雕塑家举办过个展或联展。”李钢说。目前,他本人尚未举办过个人展。据了解,本土成系列的专项雕塑展、雕塑赛事还有待实现零的突破,许多本土雕塑家少有“露脸”的机会。即便有机会,也只是在美术展上的“配菜”。

    本土雕塑家在美术展上落寞的表情,在本土雕塑市场上重现。据李钢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雕塑在全国范围内迎来发展机遇。1984年,我省成立了贵州省城市雕塑工作室(现贵州省雕塑院)。随着城市的飞跃发展,各级政府、房开商、旅游区、工业区等单位部门对城市雕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最近这几年,贵州每年的城市雕塑市场高达几个亿。”李钢说。

    “这么大的‘蛋糕’,外省的雕塑家和雕塑企业切走了绝大部分。我们的份额少,且主要集中在贵阳市。”李钢告诉记者,全省的雕塑家队伍约有一、两百人,有相当水平的约三、四十人。就雕塑水平而言,贵州在全国属中等偏上,但能获得市场认可的,经常有活做的,不过五、六人。

    该现状,无法应对现在以及未来的大好形势。李钢说,“和外省庞大的市场规模相比,目前贵州的城市雕塑市场是块‘高地’,还远没被市场大潮淹没,最多只是洒了几滴水花。”

    症结

    艺术合力和市场意识的双重缺失

    作为一名颇受艺术和市场认可的雕塑家,李钢不愿意简单地将他的本土同行视之为“失意者”。在他看来,和许多门类的艺术一样,雕塑艺术原本是一个人的乌托邦,“许多本土雕塑家坚守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坚持个体创作,不大乐意“混圈子”;坚持艺术创作,轻市场创作——因为雕塑市场过于浮躁,领导审美、长官意志、命题作文、盲信外地“大牌”等现象比比皆是。

    “可以认为:我的本土同行具有可贵的艺术操守。”但李钢也不能否认的是,弊端也因之而生——

    坚持个体创作很好,只是本土雕塑家大多“各自为政”,彼此交流很少。迄今,全省也没有搭建起一个交流平台,更谈不上形成贵州雕塑的艺术合力——这使得贵州雕塑在艺术领域未能拥有话语权。

    轻市场创作,导致许多外地雕塑企业生产的廉价、劣质的城市雕塑上了街头、占了市场——本土雕塑家的生存受到了直接影响,继续创作的可能性随之降低。“和国画、油画、书法等艺术门类不同,雕塑创作的周期长成本很高。从构想到成型,通常要用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材料成本超万元。”李钢说。

    如此局面还会影响本土新生代雕塑人才的选择。去年,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有十多名学生毕业,只有“90后”车映霖坚持本行业,在贵州省雕塑院做助手。据他说:“大部分同学承担不起高额的成本费用,无力做作品,纷纷转行了。”

    此次“上海第十四届南京路雕塑邀请展”的举行,是黔籍雕塑家艺术合力的形成的第一步。李钢说,全省雕塑家之间的交流平台、与外省同行的交流平台正在搭建中。此外,他认为本土雕塑家在坚持艺术品质的同时不妨多些市场意识,多和甲方进行充分沟通,找到艺术与市场之间的结合点。

    突围

    立足本土情怀和贵州特色发起双重攻势

    改变,迫在眉睫。变化,也在悄悄地发生。贵州省文联专业编剧安洨华注意到,近些年来,我省雕塑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贵阳观山湖公园入口处的“爽爽贵阳门”、贵阳机场路以草书“爽”字为主体架构的大型城市雕塑、位于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的尹珍像、保利四光广场的李四光像、仁恒步行街乌当风情浮雕、高廷瑶像,还有极富少数民族神韵的雕塑“振华广场夜郎文化青铜雕塑群”、“观山湖公园民族广场苗族文化群雕”,等等。

    “一个雕塑,就是一座城市、一种文化、一位人物的缩影。”安洨华评价说,这些作品较好地平衡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作品的公共性之间的关系,既形象的展示一座城市的性格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又充分展示了雕塑家的艺术理念、对乡土的情怀,获得了市场和艺术上的双重成功。

     这些成功,为贵州雕塑提供了很好的突围路线图。“本土情怀和贵州特色,是我们的两把利剑。”李钢总结说:“本土的雕塑家最不缺的,就是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与深情,这是外省的雕塑家难以具备的。我们有能力、有责任感的塑造具有贵州特色,与本土文化、环境相融合接地气的城雕作品;也能用作品展现贵州迅猛发展的一面,开放及引领风尚的一面。我们不会向大城市照搬搞拿来主义,展现的是贵州的发展、贵州的开放、贵州的风尚,只要给我们平台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创作出让政府满意让市民感动的雕塑作品。希望有关部门单位能多考虑本土的雕塑艺术家,我们将用好作品将回答一切。”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