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展会新闻 > 雕塑展为什么看不到雕塑?
G.biz | 商业搜索

雕塑展为什么看不到雕塑?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14-06-06  浏览次数:1290

    “看不懂这些艺术,好忧伤。”“其实我每次看到那些抽象的东西也是装深沉装懂。”……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于5月16日至8月31日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的OCAT深圳馆以及B10展厅展出,与此前在香港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展类似的是,此次在深圳举办的雕塑双年展,让不少普通观众直呼“吃不消”“看不懂”“太不接地气了”等等,更有人表示,这样的艺术展,与大众距离太远,非常曲高和寡。带着种种疑问,晶报记者前往展览现场,一探究竟。

  看展的人的确很少

  6月5日上午,赤日炎炎。走进北区的B10展厅,冷气充足,空旷安静。据工作人员透露,周末人会稍微多一点。在展馆深处遇到一对情侣,正对着李景湖的《海水》发呆,他们不明白,“几百上千个不同形状的不锈钢餐具很随意地摆放在地上,这个艺术作品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而在艺术家赖志盛的《边境-SZ》面前,有人更是发问:地上这一对垃圾为什么没有人去清理?

  对工作人员而言,每天都要面对并耐心解释。据了解,除了周末之外,平常前来展馆参观的人的确不太多。

  观展需先恶补鉴赏知识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的策展人是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公共项目总策展人马可·丹尼尓(Marko Daniel),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位艺术家带来他们的作品等待观众来“参与”。此次双年展继续发展“社会雕塑”这一概念,“社会雕塑”最初由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它拓展了雕塑的概念,使其超越物质形态,进而介入社会关系。这样的概念,也刚好回答了不少观众的疑问——雕塑双年展为什么看不到雕塑?事实上,本届深圳雕塑双年展理念从“社会雕塑”概念出发,拓宽了“雕塑”的边界,包括影像、装置、表演等各种形式。

  雕塑双年展为什么看不到雕塑?这是对“社会雕塑”这一概念尚没有深刻认知的普通大众最基本的疑问,而真正懂得艺术的人则观感完全不同。曾参加过深港城市双年展并于2012年入围过亚洲杰出艺术奖的深圳本土艺术家白小刺,对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次在深圳把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作为策展核心理念的一个展览,以往的雕塑展基本还是传统的展览,无非是材料和手法上的创新,但这次雕塑双年展在观念上抛弃了传统,和国际雕塑主流接轨了,虽然很多作品未必有博伊斯的深度,实现程度也良莠不齐,但要说这次展览开启雕塑新境界,应该无人反对。”对于“我们从未参与”这一主题,白小刺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个主题也是针对社会雕塑来说的,雕塑家的角色不再是创造作品的人,而是创造条件让作品主动生成的人,他相当于一个导演。“我去看展览的时候,把我的Strida折叠自行车也带入了展场,放置在一个白双全的作品展场中,观众看到这个奇怪的折叠单车,以为也是作品的一部分,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在这一刻,我也参与了这个作品。白双全反而退居其后了。所以他说‘我从未参与’”。

  中国人还没有养成看艺术展的习惯

  针对所谓“看不懂”的问题,主办方工作人员曾文琪介绍说,参观这样的展览,观众最好要提前做点功课,了解艺术家与艺术品的各种相关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有所参与和感悟,才能够使自己置身作品当中,甚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曾文琪此前在法国留学三年,她深有感触地说,中国观众还没有形成看各种艺术展览的习惯,很少有人会提前做准备,所以在看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觉得如坠云雾,找不到兴奋点。不过,她也曾经遇到老外带领的一群即将赴国外留学的学生前来看展,因为外教老师提前做过非常详细的展览讲解,孩子们的准备很充分,在看展览的时候,这些孩子提出的问题都比较专业,会因为作品本身发出各种经过思考的提问,这一点令工作人员非常兴奋。

  参与创作和启发灵感更重要

  如果你总是纠结在“看不懂”去面对现当代艺术,那你的思维看来需要做出一点调整,曾文琪介绍,这样的展览并不是以教育作为指引,“看得懂”并非欣赏此类艺术的唯一标准,因为观众的观感有滞后性,观展体验和经验与灵感启发可能更为重要。

  在赖志盛的作品《边境-SZ》面前,曾文琪介绍道,这是艺术家藉由空间和身体经验所呈现的一件作品,艺术家沿着展场四方墙做出一条悬空贴附于空间边界的狭窄走道,观众必须侧身摩擦这墙面行进,空间的中央残留着工作的痕迹:充满情绪的、无用材料、木屑、饮料罐、垃圾等等,曾文琪介绍道,观众可以选择走在悬崖似的走道上,向下俯视,体验奇异的空间感,或者踏过满地垃圾,其足迹又称为遗留对象之一;或拒绝进入,仅站在远处观看。不论如何,观众都算得上是参与其中,成为这件作品的表演者。这样的作品,根本没有所谓的“看得懂”的标准答案,因为不同观众参与其中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而在北区B10展厅中,来自于墨西哥的艺术家海克特·扎莫拉用自动伸缩门切割了展览大厅,并且收集了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标语显示在伸缩门上,自动伸缩门由电脑控制,自由伸展,与展厅中别的作品连为一体。观众进入展区之后,需要一边穿行一边观看整个作品。这个作品取名为《开放》,但是看似迎合、参与的姿态在背后其实是一种操控和干扰。这件作品被赋予的象征意义是:艺术家希望借由人们的互动,探讨“公共”与“私人”、“自由”与“束缚”,以及社会规则与个人行为的关系。

  展厅里最令人注目的一个作品,是一张“政先生”的个人肖像海报,这张海报的命运如其他海报一样,被不断地覆盖或者撕掉。从表面看上去,这是一张木讷死板的肖像而已,看不出任何生动的艺术,这幅作品的意义在于,他的作者是中国五人艺术团体,“政先生”是五个人的五官在电脑上重新合成的作品,其作者之一洪浩表示,该作品实施的空间跟传统艺术展示空间不同,它的展场是城市,每个跟它有互动的人都是它的合作者。普通观众以为他仅仅是一幅海报而已,但每个人“欣赏”这幅作品所产生的多维度思考也是这幅作品的一部分,这种参与性让艺术本身更具延伸性。据了解,主办方印刷了1000份“政先生”,随时准备该海报被撕毁后“补仓”。策展人马可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参与性艺术’强调实现多样关系、合作、互动和社会介入,它不断对场景和遭遇进行强调,而非实物的形态和结构。”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