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肖像艺术,在造型艺术中包括各种绘画形式的肖像画和人像雕塑、人像艺术摄影等,这里重点谈的是肖像画。肖像画在中国的传统名称很多,但相沿习用的不外乎“传神”、“写照”、“写真”几种。肖像画为什么又叫“写真”呢?写真,就是为真实的具体的人画像,这“真”字,就是指真人的真貌、真情、真性。一般的人物画创作,虽然也要求表现生活的真实,但是却允许依据生活的真实虚构出一些艺术形象来,这些艺术形象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却并不一定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张三、李四。
作为张三李四的肖像画,就非得是现实生活中的张三、李四不可。今天,肖像画的含义虽然和写真略有差异,但它的起码要求仍然是真,仍然要求为那些在现世或者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造像。即使是另外一种特殊形式的肖像画,即不以具体的现实人物或历史人物为对象的肖像画,也不是表现什么概念的抽象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象的肖像艺术更应该注意于此。由此可见肖像艺术对于真人的特殊依赖性,它对生活的真实有着特别的要求。
肖像,是表现人的艺术。然而这表现人的艺术,和表现神的艺术,有联系,有影响,也有激烈的矛盾和斗争,即在肖像艺术中真实地反映生活和“神化”倾向的斗争肖像,最早的目的是源于实用,在摄影艺术发明以前的长时期里,是为追念某一位死者和记录某一位生者的形象而作的艺术品。当然,又由于它是艺术,往往又不是人物形象的简单再现,而表现着人物的个性、身世,打上了阶级的和时代的烙印公元前二、三千年时,埃及古王国的法老纪念雕刻,是酷似法老本人的,是具体的某一位法老的肖像,正襟危坐,头戴王冠,是作奴隶制国家统治者威严的象征,也自然有神化的色彩。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肖像艺术赞美人的力量,表现完善的公民形象,所以那些肖像具有理想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特点,虽然更偏重于理想化,但仍不失生活的真实感。有着崇拜祖先遗容传统的古罗马人,在肖像艺术中更强调对人的肖似和个性的表现,塑造了许多活生生的、有个性、有情绪的雕像,在古希腊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肖像艺术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以后的西欧,在漫长的中世纪里,在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统治下,神也从艺术作品中取代了人的地位艺术家肯定现实,提倡表现人的生活,在肖像艺术中才出现了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样活生生的人物肖像随着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使这个源于实用的画种更多地表现生活中的真人,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肖像艺术也在曲曲折折地发展着。
首先载于史籍的肖像画是为巩固政权和宣传礼教服务的作品。艺术本身发展的复杂原因,宗教艺术、人间的艺术、审美的山水花鸟画艺术都在同时发展着,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其中表现真人的“写真”、“写照”、“传神”艺术也明确地成了种绘画体裁。一方面,中国的画家们和西方的画家们一样,在宗教艺术里也力图表达他们对于人世的看法,对于生活的理想,使宗教艺术洋溢着人间的生活气息,许多宗教神话人物也宛如富有个性的人物肖像。
与宗教艺术同时发展着的肖像画,明显地有着神化的烙印。如郎馀令《历代帝王图卷》摹本,十三位帝王的个性风貌得到充分的表达,是古代肖像画的杰出作品,但由于作者有着帝王左右历史的思想局限,帝王比侍从高大的多,以并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比例,这是统治者的尊卑等级观念在古代肖像艺术中的反也是把人物肖像“神化”的一例。古代的肖像艺术无论是埃及、希腊的雕塑艺术,还是中国古代的帝王图,宗教化后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服务“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