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特殊的用途的话,它一般都是用来御寒保暖的。
即便是在南北方的大学里,温差比较大,至少它也能在高温区里当靠垫,在严寒区里当“衣服”。

虽说大伙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被子,但是说实话,在读大学之前,我都不知道被子是要经常晒的。
毕竟在北方,气候特别干燥,不存在发霉这么一说。
而且我又比较能“吃苦”,所以晒不晒被子对我来讲,问题都不是太大。
但是到南方读了大学后我才知道,原来这玩意不仅要晒,而且需要经常晒。
因为要是连续一周都不晒的话,被子里怕是就能直接长出蘑菇来了。

不过,晒被子跟晒衣服不同。
衣服你可以挂在衣架上排着晒,不用完全接受阳光的直晒。
但是被子只能横挂在晾衣绳上,尽可能地让更大的面积被阳光直射到。
所以,学生公寓里那3米6的阳台宽度,经常会让晒被子的空间变得捉襟见肘。
而且有的宿舍,甚至压根就没晾衣绳…

跟室友抢位置是肯定不合适的,那就只能另寻开阔地带了。
我那时候,学校还算是想得周全,有指定的地点晾晒被子。
(需要起得早,而且经常容易拿错…)

但是对于没有集中晾晒区域的学校来说,晒被子这种事,就逐渐被“玩”成了大学生迷惑行为的另一个系列。
对于“讲究”一点的同学来说,他们会把被子晒到宿舍楼顶。

不需要晾衣绳,只需要往地上一铺。
不仅不影响校园美观,而且晒得那叫一个匀实。
不过,楼顶拢共也就那么大面积。
你要是连楼顶都没“抢”到的话,就只能到地面上去寻找“凸起物”了。
比如说,阶梯边上的扶手…

咱先不谈占用公共区域,算不算道德上的问题。
也不说晚上要是忘了收的话,这场景会有多吓人。
你就是白天整这么一出,至少看上去也不怎么吉利吧…
然而,这还只是大学生晒被子的冰山一角。
那些学校里的名人雕塑,才是最“不胜其烦”的。

要是古人知道如今的“弟子”们,在拿自己的雕像当“工具”,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活了…
当然了,在有人对这样的行为发出质疑时,也有人在把这事往回“圆”。
说是给古人加个披风,更有文人气质。
但是下面这个,你觉得应该怎么解释,才能显得合理一点?

然而这还不算完。
有些雕塑,似乎天生就“长”得像晾被子的地方。
一会是“现代风”。

一会是“格子衫”。

我都觉得这二位似乎从来就没“闲下来”过。
如果非要替大伙“圆”一波的话,那我可能可以说:这是一人占一个雕像,没过多占用他人“公共空间”。
但是像下面这样一床被子占“俩人”的,你们就自己想办法解释好了…

以前,有别的大学的同学曾无奈地说,这样晒被子也是不得已,权当给古人“送温暖”了。
听上去也勉强算合理吧。
但是当我刚想把这当成他们“尊老”的借口时,他们就把 “爱幼”也给安排上了…

看到这,你可能想问,大学生晒被子时的随心所欲,还能更随便一点吗?
还真能。
因为当有些雕塑也被当成“晾晒场”了之后,那个意思可能都有点不太一样了。
比如这个擒拿动作的雕塑,本身是很标准、规范的。

但是当它被被子覆盖后,就成了这样的。

你觉得这还有解释的余地?
鉴于大学校园里,晒被子的场景过于“魔幻”,很多学校也发布过一条简短的通知:不准在雕像上晒被子。
我是支持的。
毕竟不美观,也缺少了一些对先贤的尊重。

但是话讲回来了,有些宿舍的客观条件,是真的没地儿晒啊。
即便是洗衣间有带烘干功能的洗衣机,可能也不现实。
毕竟被子多,洗衣机少。
而且烘干功能一用就是几个小时,到时候别说烘干了,很多人连洗衣服都没法洗。
或许在这方面“只堵不疏”的学校,也应该给大学生们规划出合理的空间来晒被子。
毕竟被子的干净与否,与健康有着密切而又直接的关系。
而好好学习的前提,不正是健康的体魄吗。

当然了,我也得劝劝大学生。
生活上的需要,可以跟辅导员或者宿管阿姨提。
一般来说,学校都会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的。
要是直接就把被子往“古人”身上那么一搭的话,影响公共环境不说,至少这怎么看也怎么不像回事啊。
别忘了,走进大学的校门,大伙就是半个“社会人”了。
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也不会再有父母来为自己买单。
当你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除了在学习上要继续保持高水准之外,也别忘了在生活上,也要更加自律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