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琢木声远——萧立雕塑作品展”近日与观众见面。展览呈现了萧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20余件作品。

萧立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研究生导师,自幼痴迷艺术,后入中央美术学院随钱绍武、司徒兆光、孙家钵学习雕塑。萧立的作品以木雕和石雕见长,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此次展览展出的雕塑作品可分为三个创作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作品主题多以人为主体,以青铜和原木为主要材质进行创作。代表作有《回家》《藏民系列——远方》《嬗夜——转化之夜》《李白像——致敬简笔大师梁楷》《途中》等。2000年初至2015年,作品主要以香樟木、梨木、杜鹃木等各类原木为主要材质,彰显自然意味。代表作有《领悟》《六祖伐竹》《抚心》《战马》《在天堂》等。自2015年至今完成的《感怀》《观天》《白驹》《新世界麒麟》等,注重作品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文献展厅同时展出了萧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秘籍里的万物》手书。

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和创作实践者,萧立的雕塑独树一帜。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所言:“手把木兮,瞬息有感,须臾成型,意态万千。或怆然,或欣欣,或迥立,或独行。似由古时姗姗而来,似由远山乘风而至,活出的生命仿佛个个可呼其名……”

“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展”是中国美术馆为卓有成就和创新意识的艺术家设立的展览序列。“他们在当代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面貌和风格。学术邀请展就是要把那些默默耕耘、坐得住冷板凳、潜得下心的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这个艺术殿堂展示。”吴为山说。
展览将展出至4月11日。

记者:周玮
编辑:初杭
图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