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某区的沙井盖改造 《咏声》。


■某地统一的商铺广告牌,如此统一的状况出现在书法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匪夷所思。

■据荆楚网,由网友投票评选出的“全国十大丑陋雕塑”出炉,重庆“记忆山城”吊脚楼雕塑上榜。
相信不少人都会有印象,一段时间,街头巷尾的店铺招牌被整齐划一地进行了整改,统一了颜色、统一了字体,有的甚至统一为印刷体。对此,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履生发出了灵魂般的拷问,“如果连牌匾这样的具体应用都成了统一的印刷体。那么,失去具体应用的书法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一定程度上,这样的现象几乎成为了目前公共艺术现状的缩影,陈履生表示,“当下的公共艺术的状态不仅不尽如人意,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令人担忧。”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公共文化氛围的呈现关系到
文化状态及经济发展水平
收藏周刊:我们能否梳理一下公共艺术的概念?
陈履生:在人类历史上,公共艺术一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无论是市井还是乡村,不管是宫廷还是邻里,只要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只要这个地方处于公共关系之中,那么,它的环境以及它的文化氛围等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这种公共文化氛围的呈现关系到公共区域内的文化状态及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小到祠堂,大到寺庙,还有那些牌楼以及各种建筑装饰,包括春联等,公共艺术的发生与发展都表现出了与整个文化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而这样一种关系又有着特定的文化传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文化的传续来维系地域的文化风格。当过去人们还很少关注到一个独立的公共艺术的存在时,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它的规模,实际上一直是在一种常态化的自然发展之中的。
收藏周刊:您观察到的公共艺术的现状如何?
陈履生:当下的公共艺术的状态不仅不尽如人意,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令人担忧。如果把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放到整个当代文化中去考察即可发现,在所有艺术的发展中,除了少数艺术门类呈现某种颓势外,本该获得长足发展的公共艺术也出现了历史性的退步:一方面是数量、规模增长中的艺术质量的退步,另一方面是艺术质量退步的同时数量规模的增长。大量的公共艺术在城市、街道、社区和乡村涌现,那里有数不清的城市雕塑,也有无数的乡村公共艺术。下级模仿上级,乡村模仿城市。
不少城市的形象工程不成功
甚至是给城市丢脸的
收藏周刊:公共艺术令人担忧的地方体现在哪里?
陈履生:比如现在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很多的“公共艺术工程”,其中相当多的是形象工程。可以说我们对公共艺术不是不重视,而是过于重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国家经济的发展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已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因为有强大的国家经济支持作保障,才有可能加强各方面的公共文化建设,因此,发展当代公共艺术正逢其时。在此背景下,地方各级主管部门也都把公共艺术作为一项重要工程,以此来树立相应的社会形象。
收藏周刊:的确有不少公共艺术被作为一个地方的形象工程。
陈履生:可以看到,不少城市的形象工程是不成功的,甚至是给城市丢脸的。既是“工程”,就需要招标,其中就可能有经济的利益,因此,就有被经济左右的可能。如此,看起来每一项工程都是合法合规的,可是,艺术品质的鉴定以及艺术品质的保证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制约?多年来,这方面一直缺少具体的法规。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家和各级政府以及一些企业花了很多钱投入公共艺术之中,其必要性也是值得质疑的。胡同统一的色调和风格,街道统一的门脸和牌匾,这“统一”中显现的倒不如说是审美的退化和异化。现在还不只是一个城市统一牌匾,很多城市也都统一了颜色、统一了字体,有的甚至统一为印刷体。如此统一的状况出现在书法专业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匪夷所思。如果连牌匾这样的具体应用都成了统一的印刷体,那么,失去具体应用的书法教育的意义又在哪里?
一些乡村公共艺术环境恶化
严重影响到绿水青山的生态
收藏周刊: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是否应该和文化传承紧密相连?
陈履生:这二者本是不可分割的。如今的公共艺术还存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的问题。以贵州平坡苗寨的公共艺术为例,传统的蜡染艺术从布上走到了墙上,墙画描绘的是村人的生活、传统的习俗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从墙画自身来看,像他们穿戴中的艺术一样是自身的美化。墙画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所营造的是区域内的文化形象,它们像自然村落中的人一样镶嵌在自然之中,天人合一。公共艺术与文化传统,公共艺术与自然风貌,应该呈现出人文和自然的和谐,而发展和转换、创新和创造,则是一个时代的考验。有些地区的文化传统就是白墙黛瓦,甚至成了一种文化标识,可是,为了在公共艺术方面有所“作为”,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墙画,看不到艺术的笔墨和气韵,而拙劣的表现却完全玷污了有着精致文化底蕴的白墙。因此,对于公共艺术不断用“加法”的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领域里存在着的不少难以入目的公共艺术正成为我们今天新的“视觉污染”。在一些中小城市,常可以看到北京建国门彩虹桥的模本,甚至能看到金字塔、悉尼歌剧院等国外名胜的复制。而在基层单位,尤其是一些地方乡村公共艺术环境的恶化,已严重影响到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当标语贴满墙面,当广告公司的生意渗透进公共文化环境之中,对环境的破坏则在所难免。
收藏周刊: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方面您的观察如何?
陈履生: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一项工程,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环境及城市形象的建构。工程“腐败”会催生城市垃圾,催生新的视觉污染,一些城市雕塑带来的视觉污染甚至已影响了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其水平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是跌落到水平面之下的尴尬。城市雕塑不“艺术”的问题由来已久,甚至每况愈下。作为“工程”的雕塑和作为“工程”的公共艺术一样,现在似乎在一些建筑项目中成了标配。一件雕塑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或更多,等发现了问题,却因为花了钱,花了大钱,成了固定资产,所以“不好”也不能拆,这就成了永久性的“痛”。不仅有碍观瞻,影响到城市形象,甚至也影响到整个当代美术的形象。
收藏周刊:那应如何在新时代创造出代表这个时代的公共艺术精品?
陈履生:这是另一层面上需要反思的问题。如今的公共艺术不少都偏向于一种快餐文化,即在“短频快”的过程中完成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因此,公共艺术的质量,尤其是那些城乡中的雕塑和装置,不是一般性地缺少精品,而是稀缺。回头再看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当年的创作条件那么差,也就是在广场上搭个工棚,可是,那些雕塑家却个个大名鼎鼎,他们接受的是任务,而不是工程。他们做的是国家项目,却没有项目经费。他们为共和国公共艺术的开篇所做出的样板,从构图到制作,至今都可从每一个细节中看到那种责任。他们以平常心和对专业的敬畏,为公众留下了时代精品。
公共艺术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它不应只表现为少数人的喜好,更不能只表现艺术家的“自我”。公共艺术首先要尊重公众,尊重公众的情感、公众的感受、公众的认同。从规划、设计、选址、建设的全过程都要以公众为核心,惟有如此才能在大力发展当代公共艺术的同时,创造出与时代相应的精品力作。
简介
陈履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