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共产党宣言》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雕塑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全新亮相。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前广场,青年陈望道站立在“讲台”上,“从容自在”地向观众们讲解他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他身着长衫,一手拿书,另一只手情不自禁地抬起——这座塑像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设计创作。用吴为山的话来说,“体现了陈望道对马克思主义非常熟悉,成竹在胸”,他的目光向前,略微朝上,这是因为“他在演讲时进入了思考的境界,一方面照顾听者,另一方面沉浸在马克思主义所勾勒的共产主义世界里”。
这座全新亮相的陈望道雕塑为中国民主同盟所捐赠,背后是陈望道与民盟的一段渊源。
1951年,陈望道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起历任民盟上海市委第四、五、六届主任委员,并担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为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应民盟邀请,吴为山精心打造完成了这件雕塑,他坦言,希望人们能通过他的作品,记住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以及为百年伟大征程中作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作为国际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已经创作过600多件雕塑。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创作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雕塑,如《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立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孔子》《老子》《鲁迅》《国家公祭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组雕》立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立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雕塑《问道》《总设计师邓小平》立于中共中央党校;《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立于中央编译局,《微笑的顾拜旦》《伟大的行者——马克思》立于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等。
此次立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陈望道雕塑是吴为山的最新作品。为了创作这座雕塑,他特意参观了陈望道旧居,看了许多陈望道生前的老照片,最终,在敲定雕塑形象时,他一反陈望道为人熟知的身居陋室、埋首伏案、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形象,而是匠心独运地还原了陈望道在工人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时的情景。
上世纪20年代,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后,陈望道应陈独秀之请,到上海主持《新青年》编辑工作,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其后,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陈独秀任书记,陈望道是最早的八位成员之一,担任共产主义小组的劳工部长。在开天辟地的日子里,陈望道不但为党的创建从思想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还积极关注工人教育,提高工人觉悟,设立了第一个工人补习夜校,并亲自给工人上课。
陈望道的雕塑,展现的就是这一幕,在工人夜校的讲台上,他从容站立,手持《共产党宣言》,胸有成竹地向大家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在创作过程中,吴为山着意刻画了陈望道的面部神态,力求写实、传神,让大家相信他“吃透”了《共产党宣言》。
“抓住这个瞬间,是为了把青年陈望道心怀信仰和理想的知识分子形象表达出来,希望大家能记住,他不只是《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吴为山说。
自2018年5月修缮改建以来,曾经的陈望道旧居、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后简称“宣言馆”)已成为复旦乃至上海重要的红色地标,此次由名家设计打造的陈望道雕塑全新揭幕,将为宣言馆增添一抹亮色。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