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古董资讯 > 网状雕塑体系 再现五千年古文明生活
Q.biz | 商业搜索

网状雕塑体系 再现五千年古文明生活

信息来源:ioroo.com   时间: 2023-05-23  浏览次数:13

  遗址展示是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公众传播的关键环节。我国南方的土遗址,由于潮湿的环境和较少的地面遗存,其价值很难被普通观众所理解。良渚古城遗址就是其中的典型。地表遗存的可看性与其深厚的遗产内涵并不相匹配,观众看不懂的现象广泛存在。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良渚的遗产价值,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和杭州红色源雕塑艺术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开发了不锈钢网板锻造雕塑艺术装置(以下简称“钢网艺术装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走进5000年前良渚先民的生活。钢网艺术装置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过程中第一次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尝试实施,助力良渚“申遗”成功,并在良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后的展示中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应用。

  

  何村生活作坊区情景再现

  

  在进行物品交换的王城居民

  对普通观众来说,能够看到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理解5000年前文明最直观的方式。虽然良渚古城遗址考古成果颇丰,但是对一些先民生活的细节缺少考古材料,依旧存在不少谜团。对设计师和雕塑艺术家来说,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在保证科学实证的前提下,把埋藏在地层中良渚先民的生活用可视化的方式在遗址现场进行表达。钢网艺术装置在良渚古城遗址中的运用,实现了设计、功能和工艺的三大创新。

  在设计上,钢网艺术装置首次构建了“建筑”“道具”“人”的网状雕塑语言体系。这里的网状一方面是指艺术装置的表面肌理,同时也是装置与现场空间、历史语境共同生成的意义网络。普通建筑雕塑体量较大,完整的表现显得过于笨重。采用不锈钢单片形式勾勒出建筑外轮廓,房顶敞开,仅出现大梁结构,利用完形心理让观众既能对良渚的建筑产生感性的认识,其通透性又不破坏遗产地的整体地景。人物造型采用体块化处理,根据钢网锻造的材料特点,采用体块转折明确,轮廓清晰的塑造手法,身体躯干为钢网,到手部过渡为实体。这样既能表现人物形态,同时还虚化了一些考古研究不足以支撑的细节。“建筑”“道具”“人”虚实结合,形成意义网络,塑造出了具有沉浸感的良渚先民生活场景。

  

  运输木料的良渚人

  在功能上,钢网艺术装置既是传达遗产价值的媒介,也是考古遗址公园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遗址公园中,钢网雕塑主要应用在陆城门、钟家港居址与作坊区两处。陆城门有三个入城通道,气势恢宏。钢网艺术装置在此处既表现了良渚先民入城的场面,同时还与门道共同构成了观众入城的仪式感。根据考古发掘,钟家港区域为古城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此处的钢网艺术装置,除了表现良渚人生活的房屋和手工业之外,还包括正在建造房屋和在井边交流的良渚人,既表现了建筑结构、手工工艺,又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古城生活参观体验。

  

  井边打水

  由于是创新的设计,钢网艺术装置在工艺上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对于选择哪种金属,网格直径多大才能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又能承受自身重量,还要保证牢固性,设计师和雕塑艺术家进行了反复的实验,采用了一体成型的冲压不锈钢网作为艺术装置的主要材质。制作工序中,制作人员还需要对不锈钢网板进行反复锻打,直到小块钢网板完全贴合玻璃钢模型。这样的网状结构一体成型,抗折断程度比一般钢网材料更高。

  

  正在加工大型木构件的良渚人

  设计创新、功能创新、工艺创新造就了钢网艺术装置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现场展示中的成功,这一表达方式也在龙游县博物馆的室内展示中进行了运用。在博物馆展览和文化遗产的现场展示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钢网艺术装置在首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中获得特色展项创意大赛金展奖。这种创新的艺术手段展示文化遗产的方式,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作者|杭州黑曜石展示设计有限公司、杭州红色源雕塑艺术有限公司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雕塑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