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振华 著名雕塑理论家
具象雕塑在中国的艺术现实和艺术教育中,仍然是一种在数量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方式,在社会现实中,具有广泛的公众接受、欣赏的基础。
中国的现代高等雕塑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发轫一直到今天,基本上都是以具象雕塑教学为主的。所以,抽象还是具象,作为一种造型方式,不应该成为判断艺术价值高低的标准,也不应该成为艺术观念先进或落后的标准。
在对具象雕塑的认识上,似乎不应该将它视为一种传统的语言方式,与当代艺术对立起来。实际的问题在于,中国有相当多从事具象创作的雕塑家,缺乏观念转换的主动性,缺乏面对当代社会的现实,缺乏开掘和拓展具象雕塑方式的自觉性。所以,要走出具象雕塑的误区,为具象雕塑在当代的发展开拓出新的境界,就要做到,既是具象的,又是当代的,这应该是中国雕塑目前应该努力探求的问题之一。
从中国雕塑正在发生着的现实看,在雕塑的概念和方式不断被质疑、解构和重设的今天,重新思考具象雕塑的问题,对于解决中国高等雕塑教育问题,解决雕塑家的语言方式和思想观念的问题,解决当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追溯历史我们还发现,具象的问题不是某些喜爱具象造型的雕塑家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而是几代人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几代雕塑家最熟悉、最擅长的方式是具象的创作。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我们不是工具决定论者,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把具象艺术看作博物馆艺术,而认为抽象就天生具有先入的优势。既然我们拥有具象的优势,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具象方式,如何让具象进入当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术界对具象的一般理解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在外观上基本相似或者极为相似,从而具有可识别性。拿这一条作为标准,当代艺术的形象大多是具象的。
就目前当代艺术整体的创作现状来看,回归具象是当代艺术在表现方式上的特征之一,这种基本趋向应该是相当明显的。
(部分内容据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内文有删减,标题为编辑后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