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您留意到没有,今年春节广州天河公园和广州塔附近多了一群新“朋友”。她们摆着各式pose,或是抱着乐器醉情欢唱,或是骑着自行车,张开双臂拥抱清风,体态丰腴,憨态可掬,不仅为就地过年的新广州人带来了丰盛艺术盛宴,也成了不少游客钟爱的“旅行打卡点”。这些可爱的新”朋友“,出自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之手。
除了羊城街头的雕塑,今年许鸿飞还以冰雪运动为题材创造“肥女”新作,表达对冬奥的美好祝愿。
这些年来,许鸿飞带着他的“肥女”系列作品,以幽默诙谐的雕塑语言向五湖四海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系列作品在法国、意大利、英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外35座城市巡展,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今天,全国两会拉开帷幕,许鸿飞将携提案《讲好中国故事 助力文明交流》参会。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雕塑?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雕塑?许鸿飞希望艺术创作能成为传递新时代中国形象的有力载体,首先,中国文化不光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其次,中国的文化艺术作品要争取“请出去”“请回去”,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健康中国、快乐中国、幸福中国、自信中国的形象。
1
谈提案:聚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奥一新闻:您今年带来了怎样的提案?
许鸿飞:今年的提案主要聚焦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方面。如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外国人想了解更丰富的中国,仅靠我们官方的新闻发布与介绍远远不够。特别是现在文化传播还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线下文化和旅游交流近乎停滞的不利局面。
与此同时,结合自己的海外巡展经验,我发现我国当下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存在以下问题:一、展览交流活动多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举行,为普通民众所知的偏少;二、展品的当代性偏弱,多侧重于展现文物非遗、自然景观;三、提供的基本是同质产品,难以引起海外观众的共鸣。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在海外展览方面,我们需要多在国外的公共场地、户外地标举办展示活动,拉近受众距离;其次是纳入更多守正创新、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艺术作品;除此之外,中国故事须通过更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结合当地文化民情进行传播。在体制机制层面,政府要破除纯任务式外宣,加快改革,给予民间的自发的艺术交流更多支持,扩大对外交流的底盘。
奥一新闻:这是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第五个年头,能否分享一下履职过程中的所想所感?
许鸿飞: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对外交流与乡村振兴,调研过程中逐渐发现两者有相通之处。讲好中国故事能更好促进对外交流,而一个好的故事与当下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乡村振兴是这个时代的重大社会课题,透过一个村的发展可以看见一个国家的发展。因此,艺术家可以走到乡村去,讲好乡村故事,这也是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力量。
但是每个地方历史环境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创作构思的时候思考如何更好切入,形成IP,打造一村一品。在乡村品牌建立以后,可以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也将推进,提升村民幸福感。与此同时,国外民众也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感受中国乡村的变化,看见中国的发展。这样的作品是接地气的,可以反映当下的健康中国、快乐中国、幸福中国的时代内涵。
2
谈履职:艺术家同样可以助力乡村振兴
奥一新闻:这是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第五个年头,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履职期间您印象比较深刻、感触比较深的事情?
许鸿飞:感触最深的是见证了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变化。连南位于广东粤北的边远山区,上世纪80年代我就来连南写生,创作了毕业作品《耍歌堂》。2009年,我来连南展出雕塑作品。当时交通很不方便,我的20多件大型雕塑是用4辆板车拉到田间地头,在户外展览。当时有很多媒体报道,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展览过程中我发现,艺术作品和土地、大山、田野融合得很好,原来展览不一定要在美术馆、博物馆这些高高在上的地方。艺术作品要回归土地,直接与民众互动。这也激发了我办世界巡展,把作品带去世界各地的标志性空间的想法。2021年11月,我再次来连南办展,时隔12年我发现那里已经大变样。连南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人数和综合年收入在逐年增加。
奥一新闻:刚才谈到乡村振兴,我们了解到您始终致力于用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您认为艺术家可以怎样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许鸿飞:国家一直在推动乡村振兴,我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多地从艺术角度深入乡村振兴事业。因为村民更需要艺术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之前提供的太少。这些年在和村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村民也需要艺术。不论男女老少,他们都很积极参与和艺术品的互动,你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在高高低低的山寨里,在绿油油的稻田里,在乡间小路,艺术的加入会让乡村更显诗意和浪漫。整个环境的变化,让村民们对艺术有了亲近感,孩子们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艺术的启蒙。
以前的艺术进乡村,通常是一群艺术家,送福字、写春联之类的活动,属于走过场。乡村需要真正的独立艺术家,用自己的原创艺术打造IP。如何打造一村一品的艺术IP?这需要艺术家与村民生活一段时间,走进当地的生活场景,融合实际生活进行创作。
3
谈文艺事业发展:艺术家需要更多对话窗口
奥一新闻:您刚才提到了打造IP,其实广东省也有一些IP形象,比如说我们从小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最近比较火的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等,作为广东本土的艺术家,您怎么看这两个文化IP?
许鸿飞:它们拥有现象级的热度,在全国乃至世界来说有一定知名度,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大部分人无法说出具体作者,只知道它们是团队努力的成果。对于广东来说,还是需要多一些有艺术家个人特色、个体价值的IP作品,多一些独特性和创造性。艺术家可以参加集体展览,但是事业成长后,不能满足于此,展览不能是集体艺术家一人一件作品展出就没了。这样对于文艺事业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没有多大帮助。
奥一新闻:在您看来,广东省在文艺事业发展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许鸿飞:政府应该加强与文艺工作者的对话交流。去省里参加相关会议,我发现在场并没有多少艺术家参与,相对来说,艺术家表达建设意见的对话窗口还不够。我们要攀登文艺的高峰,光有文艺大家不够,在管理层面也要有更多关注文艺界发展的领导,这样才能促进良好发展。
奥一新闻:现在国潮兴起,越来越多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您怎么看这股风潮?
许鸿飞:这是年轻一代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好事。但是相关的创作不能是简单的国风元素堆砌,要有更多的创造性、独创性的文创IP。只有这样,文创IP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留得住,深入人心。之后也能成为城市宣传乃至国家宣传的一张名片。
4
谈中国文化出海:“走出去”远远不够
奥一新闻:说到雕塑,大家可能就想到了维纳斯、自由女神像等西方作品,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国雕塑?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雕塑?
许鸿飞:典型的中国雕塑是具有共同特点的,首先这些作品应该体现艺术家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艺术家要通过作品讲中国故事,应该重视个人的价值输出。此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一直是以群体为单位,一群人去了一次就没下文,一窝蜂走过场。这种传播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当然,我并不是说艺术家集体出海不好,而是在出海过程中也要注重差异化的个体呈现。同时,艺术创作也要注意创造性,
与此同时,雕塑创作应该注重人类的共同情感表达。雕塑作品没有时间地点之分,也没有年龄性别限制,更不分信仰。我在土耳其巡展的时候,看见一些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妇女来到我的作品面前。之前我有点担心不同信仰是否会影响传播效果。但结果她们在雕塑前拍照,玩得很开心。后来我想,我的作品中幸福、快乐、自信这些情绪是共通的,民众都能感觉到。好的作品,因为具备人类共通的情感,会被广大群众接受。这不分信仰、种族、肤色,不分男女老少,是世界性的,全人类的。
奥一新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在您看来,中国文化怎样更好走出去?
许鸿飞:我觉得现在中国文化不缺走出去,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不光要走出去,还要有更多名家大师参与,要持续输出,做到“走进去”“请出去”“请回去”。“走进去”也就是走进当地的主流文化,得到他们的主流媒体宣传曝光。“请出去”的意思是对外传播作品能在走进外国主流文化之后被当地认可,让他们主动邀请我们出去。“请回去”则是将对外传播作为持续的项目,不断输出不断创新,让国外主办方能不断请我们的艺术家去当地展出。
西班牙萨拉曼卡的市长连续4年亲自向我发出邀请,希望通过我的作品给疫情下的人们带来快乐。去年是中国牛年,展出作品体现肥女与斗牛的互动,作品结合了中国元素与西班牙的斗牛元素,反响很不错。今年是虎年,展览作品结合老虎元素。展览成功也给我启发,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原创作品与个人IP助力文化传播,作品要生活化、接地气。
监制:刘丽君
策划:谢江涛
统筹:奥一新闻管玉慧
采写:奥一新闻张洁莹 管玉慧
设计:郑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