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2021年7月在福州举行,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之声推出百集系列报道《栋栋娜娜说文物》。绵延千年的历史传承,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英杰辈出的八闽名人。让世界了解福建,让福建走向世界!闽韵国潮,一起倾听!

厦门华侨博物馆馆藏有一座107厘米高的三彩塔,是辽代文物,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虽然三部分是分别制作,但重叠合并时,浑然一体。基座呈现八角形,用八个如意云头作足,四足上各坐着一个立体赤身的大力士,具有典型的辽契丹民族风格,塔通体施釉,底及托座无釉,纹饰用黄釉,其余用绿釉,集堆塑、雕贴各种技艺于一身,造型雄伟,装饰庄重华贵,宝塔内部是中空的,为国家一级文物。
辽三彩的发源
提起唐三彩,无人不知,但提到辽三彩,即使是收藏爱好者,听说过的也不多。唐朝末年,中原地区大批汉民迁入契丹领地,加剧该地区的汉化进程,契丹在很多方面都以唐朝为模本,包括官职制度,器物风格自然也不例外。
同时,河北和河南地区,在五代和北宋早期是辽国重点侵略的区域。根据记载,945年,辽军分兵攻刑、洺、磁三州,掠夺殆尽。辽军还劫掠了大量的工匠,河南的巩义窑和河北的内丘窑都是著名的三彩窑口,大量的瓷器工匠、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大规模地涌入契丹领地,使契丹陶瓷业得以迅猛发展。

辽三彩的独特韵味
辽三彩属于低温彩色釉陶制品,多用黄、绿、褐三色釉,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技法,但辽三彩和唐三彩有明显的区别:胎土不同,唐三彩中有蓝色,辽代三彩中没有;辽三彩的施釉没有交融感,釉面缺少唐三彩斑驳华丽的感觉,但也有自己独特的韵味:

一是注重民族性。辽三彩的器型普遍较小,常见器型有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三角形碟等。这些器型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特色。
二是注重实用性。辽三彩的器型多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常见的葫芦穿带瓶、口部外翻的大罐等器型,都便于携带和迁居搬挪。
三是注重艺术性。契丹作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对生活环境有着独特的眷恋情结,钟情于蓝天、白云、绿草、清水,集中表现在三彩器物上,就是黄、绿、白三色为主流,充分体现了契丹民族自由、奔放的民族性格。同时,对大自然的热爱上升到对于大自然恩赐事物的崇拜,菊花、葵花、牡丹、蝴蝶、水波等常见的大自然纹饰,都被广泛应用于辽三彩。
四是注重创新性。辽三彩的造型突破了中原地区的固有风格,充分体现了契丹民族的粗犷豪放、不拘一格,器物饰纹特别具有动感,同时,辽三彩器物上大都带有鼓钉纹、双系等装饰,较之唐三彩,更为厚重。
监制:赵林、阮怡
编辑:孙世庆
播音:阮娜
微信制作:汪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