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由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主办的雕塑人生——卓国平雕塑艺术回顾展开幕式在佛山梁园刺史家庙举行。本次展览展出佛山雕塑家卓国平近30件雕塑精品,展出将延续到10月12日。
卓国平生于抗战岁月,1958年,经过考试成为了中南美专南迁后在广州招收的第一届广美附中生。附中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广州美院雕塑系,成为了当时艺术界的天之骄子。在潘鹤、李汉仪、郑觐、曹崇恩等老师的指导下,卓国平的雕塑才华崭露头角。
1983年,卓国平参与组建佛山市雕塑创作室,1984年与另两位同行共建佛山雕塑院,是佛山雕塑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曾先后创作《古镇风情》《叶问》《黄飞鸿》等作品,并作为主创之一,参与创作了佛山亚洲艺术公园中矗立的大型陶塑《亚洲艺术之门》。
此次展览展出的近30件雕塑品都是卓国平的代表作。有人物形象富于青春色彩的群像雕塑《青春·梦幻·寻觅》;有线条流畅,人物形态轻盈如飞箭的《行云流水》;有寓意深刻,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哭泣的地球》……作品既有写实风格,也有抽象风格,既体现了卓国平扎实的雕塑造型基本功,同时也承载着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从展览中可以感受到卓国平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其中,作品《屈体女人》变现了女性人体曲线的美感。在造型上,运用了雕塑三度空间构成原理,巧妙地处理女性低压于双膝上的头,以及胸、腹、手和收屈的腿脚,形成女性人体曲线和雕塑体量感的美。作品也从侧面变现了当代女性对于生存环境的忧思情怀。
另一件女性题材作品《宏愿》,塑造了一位有文化、有知识和有理想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干练和聪慧的青年女建筑工程师的形象。她头戴安全帽,反手拿着图纸,仿佛在建筑工地上督查施工质量,她的宏愿是建筑广厦千万间。这件作品发表后曾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被专家们公认是反映改革开放时代生活的一件优秀之作。
“卓国平雕塑作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佩服艺术家超凡的想象力。”观展市民陈女士说。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母亲的守护》,呈现了汶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保护孩子的感人故事,“太感人了,瞬间让人泪目。”
“这些作品承载着我的憧憬与梦想,它们的展出是一种总结,更是一种启示,一种对未来的责任。”卓国平说,在这些作品中,他认为蒸蒸日上、奋勇向前的时代,需要用艺术来赞美,更应该承载起更多的理想和憧憬,因此他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他对勇于奋斗的拼搏者的赞美,他对佛山先贤的崇敬和纪念,都倾注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
(原标题:《“超凡的想象力,让人大开眼界”,卓国平雕塑艺术回顾展在梁园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