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术语术语
雕塑术语术语
[全部术语] [雕塑术语] [陶瓷术语] [玉雕术语]

术语内容
雕塑
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和塑造的总称。以可塑的(如粘土、油泥等)或可雕刻的(如金属、木、石等)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在体积的形象。由于它占有三度( 长、宽、高 )空间, 因此亦名间艺术也有称之为"视觉艺术"或"触觉艺术"的。一般分为圆雕和浮雕等。又可分为室外雕塑和室内雕塑。 因材料能长期保存, 并能起到装饰和美化建筑、 器皿等作用,故常带有永久性和纪念性。我国在新石器时期,就并存着写实与装饰风格的雕塑,至今犹大量存在。商周时出现憩静稚拙与写实俏色的玉雕和严峻而神秘的青铜器浮雕,构成以几何纹样为主的装饰风格。春秋、战国的雕塑、风格多样,并统一在强烈动感和装饰变形之中。秦代雕塑以静中有动、威仪棣棣的写实风格,代替战乱年代搏斗感和装饰风。汉代雕塑以深刻的内容和鲜明的动感,表现出社会现实的深度。到南北朝,石窟和寺庙的雕塑,风格和类别趋于繁多。唐代雕塑,造型丰满优美,气势宏阔,流传久远。宋代雕塑精于表现现实生活,雕塑技法创新。清代雕塑则浮丽而繁琐。雕塑艺术多半通俗易懂,能突破语言、文字、国家及民族的限制,形象地记录科学、文化、经济、政治、军事、风俗等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人类历史的珍贵资料。
速塑
雕塑术语。雕塑习作的一种。 一般指在短时间内、用简要方法、将塑泥或可塑性材料塑造出对象动作形相和神韵的小品雕塑。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收集立体形象素材的快速方法。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形象的记忆力及迅速描绘对象的能力。
默塑
雕塑术语。雕塑习作的一种。一般指在对人(或物)作雕塑写生的基本练习结束后(或练习中),进行只凭记忆、不看对象的塑造。是基本训练的课程之一。它能巩固形象记忆,加强对人物自然规律的理解。
肖像雕塑
1起源背景欧洲肖像雕塑   在欧洲大陆。早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希腊化艺术后期出现歌颂哲人、诗人的肖像。随后的古罗马时代,王宫贵族出于自己统治目的的需要。请雕塑家直接为其造像,随即形成了肖像雕塑史上第一次高潮。每尊肖像都是具体的人,有具体的身份,甚至有摆放的具体地点。最为普通的材料为大理石、青铜。罗马时代的肖像从内容、形式、材料以及服务对象、审美标准等方面进行了一次 性定位,以后的历史演变并没有本质的突破。肖像雕塑毕竟是属于现实人的艺术,在“神”的时代相对受到限制。在经过了中世纪的低潮之后,文艺复兴使肖像艺术得以复苏,并在18和19世纪再次进入高潮。所涉及的人物从统治者、科学文化名人推至普通老百姓。所有的雕塑家都程度不同地为人塑过或刻过肖像。罗丹推崇的乌东是这段高潮中的肖像巨星。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猛烈击的20世纪,肖像雕塑还是顽强地生存了下来。除了罗丹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肖像巨星之外,现代主义雕塑大师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曼祖,其肖像作品也相当典范。 中国古代肖像雕塑 中国古代没有肖像雕塑传统并不能否认中国古代某时期、某地的作品具有较强的肖像特性,这种所谓的肖像特性就是作品背后具有坚实的生活原型。在浪漫、流畅的春秋艺风和粗犷、奔放的汉风之间夹进了一个现实而理性的秦兵马俑,无疑是令人惊奇的。 秦兵马俑强烈的现实性决定了它的肖像特征性。从时间上看,它比罗马肖像稍早,但这种肖像性并没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传统。究其原因,可能是肖像雕塑诞生与存在取决于帝王及统治者们的审美取向。中国的王宫贵族自有帝王观和艺术观。与西方相比。同样是处于显威、歌功颂德的目的,中国的王宫贵族往往回避了西方的直接塑造自己的方式,而采用了龙凤、狮子、麒麟等瑞兽以及仆人、军队、武士来衬托自己的伟大与神圣。看来,中国古代雕塑家要给帝王及达宫贵族直接造像是不太可能的。他们所能充分发挥人物塑造才能的领域是仆人、艺妓、士兵等普通人,所以我国古代各种陪葬俑能充分地显示生动的生活气息及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能呈现出本文提及的肖像性。同样,在佛教雕刻中,古代雕塑家最能发挥现实描写才能对象是供养人,罗汉次之,然后是菩萨,创作自由最为有限的是主佛。像山西平遥双林寺的供养人以及罗汉堂中的罗汉,都可以称之为价值极高的肖像。大足石角中各种经变故事中的普通人物更为生活化、现实化,不少作品也完全可以被视为普通人的肖像。 中国古代没有肖像雕塑传统的结论并不否定中国古代雕塑营养对当今肖像创作的滋润。事实上不少雕塑家已经在肖像创作中作过做过吸取民族传统的精彩实践。可以断言,几千年的传统宝库曾经并正在继续哺育中国雕塑(包括肖像雕塑)并推进其不断演绎。 2中国肖像雕塑的发展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肖像雕塑于本世纪从西方引进,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风,随便把肖像雕塑带入了我国。我国最早的一批留洋的老前辈在学成回国之后,陆续创作了各种各样的反应革命先驱、爱国志士、文化名人等肖像作品,顺应了正在中国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文化运动趋势,为民族解放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国肖像雕塑发展的真正高潮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的这50年。 二三十年代留法、留日的人才班底,加上50年代留苏的队伍,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写实主义体系。目前的八大美术院校虽各有不同,但都属于一个大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过去常提的现实主义体系。这个体系首先突出的是扎实的写实基本功,以及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方法。所以美术院校都将创作纪念人物肖像作为主要教学课程之一。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老一辈雕塑家在引进西洋写实雕塑的同时,倡导、弘扬并传授了民族传统雕塑的若干精华,为具象及肖像雕塑的民族化作了不懈努力。这样一个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完全适应了新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需要,雕塑家们创作了大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的英雄、模范、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物肖像,当然还创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席卷全国的毛泽东雕像热以及样板雕塑《收租院》、《农奴愤》等各地阶级教育群雕,有利于中国的写实雕塑队伍以及现实主义体系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过渡。 改革开放的时代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各有思潮、流派群雄逐鹿,并相互影响,相互撞击,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瑰丽景观。雕塑界也一样。也可以这样说,中国雕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期,以及前所未有的大冲击、大变革。新时代的肖像艺术作品作为其中的一道风景,同样绽放着自己的光彩。首先,由于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求,一大批中国历史英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室外纪念像为广大热衷肖像雕塑的艺术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其次就是他们为参加各类展览创作了大量肖像雕塑作品。新时期的肖像创作更倾向于人性化以及内心化,更注意对象的个性张扬,这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本和人性的关怀。 毫无疑问,受到新思潮、新流派的强烈冲击,传统的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地位被动摇。肖像雕塑可能很容易被人视为太旧、太传统,但笔者在此认为,任何时候,只要有人,肖像雕塑就会有存在的价值;同时,笔者还认为当代中国肖像雕塑应该而且可以走出“旧”的困境,跟上“现代化”。 3我国创作审美准则“神形兼备”是我国肖像雕塑创作最为基本的审美准则,同时也是方法论,中国的肖像雕塑家都知道“神形兼备”,其主要内容是肖像作品在反映人物对象时达到形与神的完美统一。作为方法,则要求雕塑家充分掌握人物对象的生活资料,对其形与神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消化,最终升华出对象形与神的个性特征,然后创作出“形神兼备”的作品。 这文作者认为这百分之百的忠于对象的“形神兼备”对肖像创作是不够的,它的危险之出在于完全把作者置于忠实与对象的镜子式地位,其作品尝尝表现出作者的非存在性。在此,笔者要提出的是:在忠实于对象的“形神兼备”前提下的另一种“形神兼备”,即作者创作个性的“形神兼备”,也就是说“形神兼备”应该同时涵盖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倡导肖像创作艺术家个性的自觉展现是中国肖像雕塑走出“旧”的困境措施之一。在此提出创作个性并不否定中国好的肖像雕塑作品具有艺术家个性的现实,特别是一大批从事纪念性肖像创作的资深雕塑家,其作品都能展现出各自不同于他人的艺术个性。但笔者认为,从总的中国肖像雕塑现状来看,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肖像创作中需要进一步觉醒。凡西方雕塑大师的肖像作品所展示得艺术自身的艺术个性是显而易见的。来开朗基罗的《收租院》并不缺少作者形体雄伟的一贯特点,以及他英雄式审美价值的一贯取向;乌东的所有肖像作品不管反映对象个性及造型角度多么不一样,但并不失他个人那种严谨、深邃及华贵的艺术风格 ;我们再看罗丹,从他的肖像作品《达鲁》、《雨果》、《法尔尼埃》到《巴尔扎克》,不管进行怎样的演变,罗丹的那种特有的塑造方式与光影追求是明显的;布德尔完全可以把自己对建筑感的追求放进他的肖像;爱泼斯坦的那种表面的锁碎的塑造肌理一直展现在他各种不同的肖像作品之中;而曼族的肖像作品与他的其它作品一样,总是洋溢着属于他自己的那种简洁大方、平易含蓄的艺术意境。 属于艺术家自己的“形与神”,在肖像中的反映是多方面的,它受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左右。这种创作主体的“形与神”的展示,也许是艺术家研究和表达对象的独特方法,或者是特殊角度;也许是艺术家所惯用的独特塑造语言,或者是个性化形体语言;也许是艺术家所一惯崇尚的审美意境,等等。 人本主义也好,人文主义也好,都是关怀人性的话题。历史上每一次对人性的角度独特的关怀都会导致艺术的一次大变革。当代社会关怀人性又具有了新的内容。我们提倡关怀他人之时又关怀自己,同样,在关怀自己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关怀他人。如果顾此时彼,都不能算得上符合时代观念。这也许带有后现代得意味。笔者愿中国的肖像雕塑在新的时代拥有自己的位置,为社会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亭五部
亦称:停五布、停五眼,雕塑术语。一般指从正面看脸部时的几个局部间的比例关系。三亭是指额头、眉弓到鼻尖、鼻下端至下颌等三个由上而下部位(一般长度相等)。五部是指两眼、两眼之间、两眼尾到外轮廓五个横的部位比例关系(一般宽度相等)。在分析形象特征时的记载中有上亭长而隆起, 中亭短而下凹,下亭方而宽长,中部窄、外部宽等。是古代雕塑家分析、记忆人物形象特征之用语。
圆雕
雕塑艺术之一。指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适于多角度欣赏的、完全立体的雕塑。包括头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以及动物类型的造像。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就有陶制的圆雕,秦始皇陵兵马俑和东汉铜奔马(马超龙雀),都属不同材料和内容的杰出圆雕作品。
半圆雕
雕塑艺术之一。指使用圆雕技法,刻成所要表现的主要部分,舍弃次要部分,形成一半是圆雕的一种雕塑,而其另一半,有的仍是原石块或原器物 , 也有用图案、 景物、 平面等不同手段作衬底的。由于这种形式的制作比圆雕方便,且可以与浮雕结合组成为一个画面,因而在石窟摩崖及数千年来的古铜器等艺术品中,常和各种浮雕与线刻装饰纹样互相配合,同时出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我国古代雕塑中最常见的雕塑形式之一。
浮雕
雕塑艺术之一。指在平面上雕出形象浮凸的一种雕塑。依照表面凸出厚度的不同,分为高浮雕、浅浮雕(薄肉雕)、比例压缩浮雕等。一些运用压缩、归纳、平处理的浮雕,又可分为单层次浮雕及多层次浮雕等形式和类别。由于它是从一个方向欣赏的雕塑,背面就可附属在建筑平面或用具器物上,占据空间少, 应用范围宽广,既可和圆雕或绘画相结合,又适于作为装饰性与纪念性雕刻的一个品种。我国原始社会器物上的线刻装饰,就属于浮雕范围,商周至战国的玉雕及青铜器上都广泛使用它作为装饰与表达思想意识及信仰。我国浮雕遗产丰富,技巧高超,在人的视点和浮雕面的关系上。创造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艺术形式,广泛利用了体积变异、线条流动、起位升降、光影处理等造成错觉,达到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
高浮雕
雕塑之一。一般指经过层次压缩处理的浮雕中,从起位线到浮雕面的单像厚度与实物厚度之比超过五分之二的一种浮雕。适合于单面观看。
浅浮雕
亦称:肉雕,雕塑之一。一般指经过压缩处理的浮雕中,从起位线到浮雕面的单像厚度与实物厚度之比约在十分之一内的一种浮雕,适合于单面观看。钱币浮雕和汉代画像石即属此类浅浮雕。
浮雕层次
雕塑术语。指把实物立体形相压缩成浮雕时,处理由浮雕底层到浮雕面之间的复杂起伏关系归纳成若干不同深度的水平层次,亦即浮雕画面上人及物重叠多少次。使之适应光线,造成观者错觉,产生浮雕形象的浮起和获得空间感。主要有单层次和多层次的浮雕平面,这种构成浮雕立体感的技巧,依靠巧用组成平面的浮雕层次而得以加强,故层次是构成浮雕形式、体裁的重要因素。
多层次浮雕
浮雕之一。浮雕构图中强调纵深布局的一个品种。是指浮雕画面上的人物(或动物)互相重叠,上下穿插。它的影像不如单层次清晰,但有深远和丰满的优点。利于表现复杂、热闹的场面。龙门宾阳洞帝后礼佛图浮雕,即属此类。
浮雕起位
亦称:雕起线,雕塑术语。指开始构成浮雕造型的的最低水平线(或最低位置)。 但处在一个水平面及起线也有高低变化之分。钱币上的浮雕起位,一般都是以浮雕底板的水平线作起线;石窟内的浮雕,则往往由于效果的需要,把一些较小的凹底部位的起线提高,低凹部位较宽的起线放低,形成一条弯曲起伏的起线,完全不在一个平面之上,甚至起线有从最底层上升到第一层后又转到中间层的。起位是构成浮雕的基础。
浮雕底
雕塑术语。指浮雕最低的一层底板。主要作用是作为浮雕的衬托。有的底板完全在一个平面,也有因构图的聚散、疏密不同,底板由高低不同的部位构成。图案装饰等衬托底板的,能使浮雕更为明显、美丽,构成对立的统一或达到更和谐的效果。
减地平钑
雕塑术语。指凸起的浮雕面,或减凹的为平面。使主题雕刻轮廓整齐清晰,如剪影。也有在凸起之平面上,刻阴线表现细部。或在平面上加刻麻点等,构成灰暗调子,使上下层形成较明显对比,突出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