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术语术语
雕塑术语术语
[全部术语] [雕塑术语] [陶瓷术语] [玉雕术语]

术语内容
大梵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大梵天,梵文 Brhma 的意译。 音译?婆罗贺摩,亦称天,婆罗门教、印度教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三大神。佛教产生后,成为释迦牟尼护法神。亦称? 梵王,为佛教八大天之一, 在我国密教寺院中常为左胁侍。 持戟或水瓶、莲花等,一面两臂或四面四臂。北京法海寺正殿北壁壁画有其形象,右手持莲花,左手托盘中置天女。人物相互呼应,具有内在之联系。风格细致精丽。
供养人像
佛教雕塑之一。即石窟中捐资开凿佛像的现实人物造像。以此体现出自己,德;其浮雕形式称;佛图,一般多为官僚和贵族,也有庶民百姓,置于佛坛前面,或洞口、殿门两侧,略小于佛造像,单躯或成组排列,佛图,为众人排列或行进的场面。如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最具代表性;麦积山石窟123窟北魏男女童供养泥塑,二童拱手而立,着童装,手法洗练,形象顽皮可爱,无宗教气息;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男女供养人彩塑,雕刻精美,动态自然,为明代佳作;巩县石窟第一窟门内两侧供养行列,构图简练,形象生动,也为现存完整浮雕之遗例。
魔醯首罗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魔醯首罗天,梵文Mahesvara;诃莫醯伊湿伐罗;略称。 原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后被佛教列为护法神, 多用于密教之中。《大智度论》卷二载其形;臂三眼骑白牛; 云冈石窟第八窟石室门拱东侧有三面八臂形浮雕,手持葡萄、日月以象征丰收和法力。 佛教绘画《送子天王图》中的三头六臂形象,也是其图像研究之佐证。
鸠摩罗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鸠摩罗天,梵文Kumara的音译。原印度教的世界守护神,在佛教中被列为护法神。《大智度论》卷二载其形象;子面,骑孔雀,四臂擎鸡,持铎,提亦幡;童子之意,与大自在天之子韦驮天称为同体。敦煌、云冈石窟中遗例较多。云冈石窟第八窟后室门拱西侧有一浮雕,形态顽皮、生动、身骑孔雀,富于装饰味,匠心独到,雕刻技法继承汉画像石的优秀传统。
毗纽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毗纽天,梵文 Visnu 的音译,亦译? 毗搜纽、瑟奴。意译;入天,亦称;延罗天,与大梵天、湿婆共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主神。据《大智度论》谓:他骑金翅鸟迦楼罗(人身鸟头,捕龙为食,有时全身呈鸟形,为佛的护侍),下凡救世降魔。有一面两臂、 三面两臂或多面多臂不等, 正面作天王形,侧面似兽形,手持药妙花、 金棒或蠡贝, 着天衣,挂璎珞。又据《玄应音义》记载:?#29749;琶笯天,旧有婆薮天也? 又天有大威德乘金翅鸟行,行时有轮以为前导,欲破则彼无有能当也
阿修罗神像
佛教雕塑之一 。阿修罗神,梵文 Asura 的音译。 意译?不端正,;天。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 相传曾与帝释天激烈作, 后成为释迦牟尼的护卫天龙八部之一。《长阿含经》谓其;容长大,两手托日月,居须弥山大海底,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踏海,把日擎天,执持世界。作为佛法的守护神, 出现于云冈石窟第六、七、九窟的壁画及天井上。为浮雕形式,三面四臂或五面六臂,持日月或弓夭,上身裸露,形式较为自由。甘肃北石窟寺佛洞有北魏大型雕刻像。隋唐以后,多出现在密教寺院中,日趋华丽且相貌繁多。
夜叉像
佛教雕塑之一。夜叉,梵文 Yaksa 的音译,亦译药叉,叉:意译;啖鬼,疾鬼? 印度神话中一种半神的小神灵。勇健、暴恶、能飞行。在佛教题材中,一作北方天王毗沙门的眷属,一作凶狂怪异的恶魔。我国俗称;鬼;神;在石窟造像中出现得较晚 , 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像龛北壁天王足下的夜叉,怒目圆睁,嘴唇紧闭,怪而不丑 ; 大像龛南壁天王足下的夜叉,裸露躯体,筋骨暴起,力健中大有跃跃奋起之势。此两夜叉及天王、力士雕造手法写实,均为唐佛教雕刻艺术的典型代表。
迦楼罗像
佛教雕塑之一。迦楼罗,通称?#37329;翅鸟神?#12290;来源于印度神话时代理想中的金翅鸟。人身鸟头,捕龙为食,有时全身呈鸟形。为佛的护侍。在石窟寺龛顶多出现此像。毗纽天曾骑比禽,下凡救世降魔。云冈石窟第六窟后室中心塔柱顶端有各种迦楼罗浮雕,形象古朴生动,形态自由舒展,表现出雕刻家丰富的想象力,风格受民族画像石传统一定的影响。此外居庸关过街塔门口上方一鸟形浮雕,是元代代表作。
塑泥
雕塑使用材料之一。北方习称?#33014;泥?#65292;为无沙粘土,塑像造型的主要材料。因所含矿物成分不同,而形成黄褐、赭红、蓝、灰绿、灰白、纯白、灰黑、纯黑等颜色。雕塑用的粘土分两类:普通土和膨润土,普通粘土易粘手粘工具,失水后不易再度闷水,膨润土有油性,手感好,不粘手和工具,失水后可用水再次闷软,具有较多的优点。用于塑造时应保持湿润,防止干裂、变形。塑造完成后,必须翻成石膏或其他材质,作品才能保存,故泥塑仅能作为雕塑造型过程之材料。一般不能成为长期保存之作品。我国传统泥塑所用粘土,已混入沙与纤维,里外层也不同 , 泥塑中之稻草、麦秸、纤维材料使塑泥收缩而不裂,空心塑土也掺入纤维加固,非纯塑泥,可不经翻制就成为能永久保存之泥塑作品。
油泥
亦称橡皮泥 。雕塑使用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塑泥。主要由蜡、凡士林、水泥、大血等材料组成,不会干裂,在一定的温度下能保持柔软,不用喷水、包布,便于雕塑。缺点是热软冷硬,受气温影响较大,故在塑造时可利用水温调节软硬,也可改变材料的组配而成不同种类在不同的季节里交替使用。
点型仪
亦称;写仪线机,雕塑工具之一。一种有三个基准点(三座标)的仪器, 是以一个可调节、固定三个基准点的T字形金属管或硬木杆组件为主,带有二个可滑动并可作垂直和水平方向回旋的万向臼状关节的部件及指针组成。在特定空间里,可测定仿制雕塑型体上任何一点的三度空间位置(立体位置)与原作是否相似,主要用于复制硬质材料的雕塑(石刻、木雕)。使用时在石膏像和石块(木块)上各作三个基准点,就可准确无误地在石、木块上找到石膏像上的各相应点。
弓把
意大利文Compa的音译。雕塑用的量具。系卡钳,有两个可开合的象牙形卡脚,一般用低碳钢锻制,以便需要时可用铁锤随时改变卡脚的弯度。测量方法是:用两个卡脚对准物体上需测部位的两点,取下,两卡脚尖间的距离就是所测的距离,用以检查雕塑的型体尺寸与实物的误差,纠正视觉偏差。
比例弓把
雕塑工具之一。一种对顶的两个弓把、中间由两条重合、刻有固定比例尺度的滑尺相联而成之量具。专用于雕塑的放大。因两弓把的共用中心绞合螺丝可在滑尺中间的滑轨中随意改变与两端的距离, 就形成两个弓把一定的比例关系 ,滑尺上刻有固定的比例尺度。故使用时按需要固定中心绞合螺丝的比例位置,张开一端弓把的规脚,对准原稿的两个点,另一端弓把规脚间的距离,便是已放大的尺寸。反用便能缩小,故亦称放弓把。
雕塑刀
雕塑工具之一。一种可抹、压、挑、贴、刮、削塑泥以造型的工具。专用于泥塑。按材质分为:一、金属刀具,有钢、不锈钢、合金钢、黄铜等材料制成, 刀头形状有斜三角形 、柳叶形、卵叶形、圆头、平头和箭镞形等,有的边缘刻锯齿,金属刀具也可修石膏。二、非金类刀具, 有竹、木、骨、象牙、牛角、塑料等 ,以竹、木刀具为主,选用木质细密、遇湿不易挠裂变形、不粘泥的硬木,如黄杨、柏木、枣木和九里香等 ;大型刀有鞋底形、 墨鱼骨形、拇指形和斜三角形,小型刀有菱角形、 小脚形 、球形、滴水形、耳坠形、弯钩形等。三、刮刀,一般用竹、木作把,两头安上钢丝弯成方形或弧形框,用以刮泥;另有在一端安刮泥钢丝另一端做成形同匕首的竹(木)单面刮刀。我国民间艺人从实践中还创造了一些专用刀具,如做衣纹的花纹刀,做眼皮挑鼻尖的开脸刀,做花纹图案的印花刀等
木雕刀
雕塑工具之一。一般由刀头、刀把和铁箍构成。外形和木工凿相似,故也叫雕凿?专用于制作木雕。刀头分颈头刃三部分,钢质,刃部贴锋钢(T7、T7A 工具钢 )淬硬,颈部圆锥形,中空,与硬木刀把镶接,木把上端敲击面镶有铁箍。南方闽粤地区民间工艺木雕刀多为无木质刀把,刀头和刀把为一钢质条状整体,上端为敲击平面。类别较多,分平口、斜刃、三角(棱)、圆口以及曲颈等形状,又有大中小号之分。平口刀刃口与刀身中线垂直,又有两种形式:刃部和刀头等宽的扁铲形,和刃尖张开呈倒三角形,两种都用于雕削平面,但后一种更适合剔光打细,斜刃刀多作铲削棱、肩、角、线用,三角(棱)刀刃口呈V型,刃面在内,主要用于刻线。圆口刀有刃口在外的称口刀?也叫圆刀?和木工圆凿相似,长于凿孔剔眼,可用于打浮雕轮廓,更适用于制作玲珑剔透的民间木雕。刃口在里的称口刀也叫;圆刀;从打荒到雕凿细部效果均靠它。曲颈刀一般亦为圆口,专用于切削深部曲面的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