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术语
雕塑术语
[全部术语] [雕塑术语] [陶瓷术语] [玉雕术语]

术语内容
雕塑灯
装饰雕塑之一。一种照明与装饰雕塑相结合的独特的传统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殷商甲骨文中之形似一人跽坐执烛之图案,此时之烛疑为火把。殷墟遗物中有盂形铜器,中有四龙形相连之旋转物,考证者疑为燃火之灯。周代至战国都有涉及灯烛之词语;春秋战国已有金属制灯流传,当时雕塑造型借灯之使用以传世,而灯连雕塑又往往使灯光变为雕塑布光,使艺术品生辉。其造型大致分为:一、作人持火把或捧灯状,是灯奴侍侯主人坐、行时的实况。如人俑灯有站立、跽坐、骑驼等,是再现生活情状之雕塑。二、以动植物雕塑作装饰的,如羊形灯、牛形灯、朱雀灯、凤鸟灯、龟鹤灯、鱼形灯和象征花、树及连枝灯等,多为青铜铸造,有的还错以金银、鎏金银为饰。汉代还有以其他材料制成的雕塑灯出现。
陶瓷雕塑
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指用陶土或瓷土烧成的硬质材料的雕塑总称。因坯体在高温下瓷化过程中变软、收缩,故在造型上有特殊要求,型体须相对均衡,重心点须落在支撑面内,负荷部位要有一定的体量;由于陶瓷材料具质硬性脆易碎之特点,工艺上要求与之适应,造型不宜过于琐碎。又因烧制尺寸受窑体限制,故一般都为小型、架上及案头雕塑形式。但也有如秦始皇兵马俑与真身等大的杰作。大型陶瓷雕塑的主要形式则为建筑装饰浮雕板。陶瓷雕塑或浑厚古朴或洁白细腻,包括上釉和无釉、釉上彩、釉下彩与不上彩色等不同种类,如秦始皇兵马俑和汉画像砖属于无釉的,唐三彩和玻璃影壁,则属于上釉的,都生动在表现出多样的艺术形象。
唐三彩雕塑
陶瓷雕塑之一。 唐代低温挂彩釉陶制成的、常作小型的雕塑品。多为随葬明器,制作技巧高、内容丰富。如人物雕塑品洗炼明快,神态生动,如鲜于庭诲墓出土的女立俑,都反映着体态丰肥的盛唐好尚。胡俑数量多,常是深目高鼻,或抱西域乐器,或牵驼、马。天王俑形同大型彩塑,脚踏夜叉,情感表现强烈。动物雕塑品以骏马、骆驼为多,比例准确,线型流畅,以夸张的动势表现神骏和强健,为古代动物雕塑精品。因三彩色釉明亮洁净,不少又利用铅釉的流动性,造成斑驳、淋漓的效果,使人物衣饰更显华丽、动物毛色更显丰富,在彩塑作品中独具特色。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的李凤墓,盛唐时达到顶峰,安史乱后由于瓷器的发展而渐少使用。
金属铸像
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按材料分类属硬质雕塑品种。即以各种金属为原材料,使用一般砂模铸造或各种精密铸造制成铜、铁、不锈钢、铝合金等雕塑作品的总称。我国青铜铸像富于质感,显得格外高贵,早就闻名于世,《汉书。去病传》载:西汉元狩三年(前126)霍去病西出陇西,休屠祭天金人,张晏注,徒祠金人也,即为有关金铜像较早的记载。古代小型铜铸佛像,有青铜、鎏金两种,一般高数厘米,大型的可达十余年。有纪年的最早铸像造于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388),为结跏趺坐,双手置胸前,普通肩大衣,形象较质朴。南北朝的佛铸像多秀骨清丽;隋唐以来数量增多,在继承北魏传统基础上又溶合汉民族风格,表现更趋繁复华丽。宋代以后,石、木造像兴盛,铜铸像在中原地区逐渐减少。金属铸像适合于矗立在以天空为背景的广场或街头。金属制作的肖像雕塑感觉温暖,显得更有深度和完整。铁铸像也有悠久历史,著名有沧州铁狮子等巨型铁铸雕塑等;山西太原晋祠金人台的宋铸铁将军像,熔铸时加入少量其他金属,千年不锈。一般造型浑厚,古代常作为镇物用,以显示威风。现在山西、河北等地还有大量铁铸像。
青铜器雕塑
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指用青铜(铝合金)铸成的硬质材料雕塑。因青铜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化学稳定性,故有可能塑造在支点窄小而重心偏移下表现极强动势的塑像,表现精确清晰而完美细节的构图。表面经不同化学处理后,可得到色泽各不相同的丰富的质感和独特表现力,增强古代青铜器皿的装饰性,从而使其具有永久性和纪念碑性的物质。
石膏像
雕塑艺术之一。按材料区分之雕塑品种。从可塑的泥像变为定型的雕塑对象中,石膏是很理想的翻制材料;从未干的泥塑或坚硬的铜像、石雕上翻出的石膏像,都与原型完全相同,连指纹也清晰可见。这造型精密的特色,使它成为由泥塑变成硬质材料的过渡,有成品称。又由于能独立展出及陈列,故又是石膏雕塑的成品。它的颜色层次和感觉,都适合于作素描画描绘的对象。因价廉及复制方便,能在室内保存五百年以上,已成为普及的室内雕塑品种。
水泥雕塑
雕塑艺术之一。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系用钢筋混凝土浇注成一种半永久性的雕塑。一般都用于室外,表面吸湿性较强,易被大气中的尘埃污染,故材质感稍差,色泽暗淡,无大理石和青铜雕塑那样引人注目的光采。故只宜远看,以其质朴粗犷的庞大体积和生动影像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用白水泥可制作有一定石雕材质效果的仿石雕品,是一种较经济的石雕代用材料。
玻璃钢雕塑
雕塑艺术之一。按材料分类之雕塑品种。系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一种新型的雕塑。特点是材料质轻而坚硬,富于现代化和装饰味, 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构图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品。又因树脂无色透明,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或加供树脂用的各种色浆可获得表面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色彩的雕塑品。玻璃钢还可经表面处理制成仿金属的以及与石粉混合制成仿汉白玉、仿花岗石等雕塑。用树脂加石渣制的仿石雕塑,虽无玻璃纤维增强,但习惯仍称璃钢雕塑。
陵墓雕刻
纪念性雕刻的一个类别。多指古代封建帝王、臣属陵墓地上的装饰雕刻。常以禽兽、仪卫等显示墓主身份地位。用石材雕刻,形体巨大,庄严肃穆,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 秦汉已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象仪卫耳,秦始皇陵与西汉帝陵地上雕刻已不存。霍去病墓上的动物、怪兽等石刻,是现存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东汉墓前的石羊雕刻朴实,石狮、辟邪等形体修长、猛烈矫健。南朝陵墓雕刻造型宏伟。唐代因山为陵,神道石刻增多,自乾陵始,成定制,气派恢宏。北宋帝后陵八座,集中于河南巩县陵区内,象征仪仗的石刻排列众多,庄重而别具风格。明十三陵在石仿、大红门、碑亭、华表之后,1.2公里的神道旁排列十八对巨大的文臣、武将、象、驼、马等石刻,规模大,在下段未被土埋之前颇有威严气度,但造型略逊于唐宋。
石像生
古时置于帝王陵墓神道两侧的石兽、石人,用以表示皇帝之威严神圣。其制度始于秦朝,以后历代都有沿袭,仅品种数量不同而已。石兽狮子、麒麟、骆驼、獬豸、辟邪、龙马、狻猊、象、虎、貘、牛、羊、玄鸟等。石人亦称:像,俑:分武、文、勋三臣,排列于墓前象征文武百官。陕西乾县的唐乾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和河北遵化县、易县的清东、西陵等,均设有大型石像生雕塑群,形象高大魁伟、栩栩如生,堪称石雕艺术中之精品。

古代墓葬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后以俑代之;俑,指陪葬的偶人。用木、石、铜、陶等不同材料制成。《孟子。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郑玄释为:为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古俑以楚国为代表, 多木制,较简单。秦代的,始皇陵兵马俑,形体比人略高,陶制,是已知最大的俑;另有铜俑等。汉俑种类增多,有兵士、女侍、仆役及乐舞俑;南方仍以木俑为多,有的彩绘着衣;他处多陶、石、木、金属多种材料制作,注重传神。两晋、南北朝制作多样,南方承中原传统,并出现瓷俑,北方有不少少数民族形象的陶俑,武士俑形象夸张,女俑则形体修长。隋唐大型俑制作精美,盛唐三彩俑为制作高峰。五代以后以俑殉葬的风气开始低落,虽也有一定写实的陶、石俑,但多动态单一僵化。金元墓葬中出现陶塑、砖雕表演杂剧的俑,以山西出土为多,往往成组塑造,有的还辅以舞台背景,较为生动,是制作上的最后一个高潮。明清墓葬中俑的出现渐少,在高官王侯墓中出土的如明朱檀墓木俑,清吴六奇墓石俑,多以成群人物或辅以道具器用组成仪仗、侍从的庞大场面,借以炫耀死者地位的显要,作为雕塑品则已失去了艺术上的感染力。
棺椁雕刻
古代墓葬雕刻艺术的一个类别。早期墓葬多木质棺椁,有时彩绘,多无雕饰。汉代中原地区仍用木质棺椁,江苏盱眙东阳和扬州邗江西汉晚期墓中出土木板浮雕,有乐舞、斗兽、故事、百戏等,只刻轮廓,没有细部,原嵌在木椁外部。四川崖墓中则使用瓦、石质棺具和贮明器的石函,多有故事、传说、百戏等浅浮雕,较为粗犷。以洛阳为中心出土的不少北朝石棺,多有线刻画。现藏美国纳尔逊美术馆的孝子棺石刻最为精彩,其他石棺上常刻有墓主人乘龙凤升仙等题材,刻绘较为细密。陕西三原县隋李和墓石棺,画面繁复。唐代多用石椁木棺,石椁雕刻达到纯熟阶段,如初唐李寿墓石椁内侧线刻和八世纪永泰公主、 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石椁雕刻等。石椁往往刻出门窗,甚至完全仿效房屋建筑,人物徜祥其间,华美而庄重。唐以后石棺雕刻间或出现,如太原附近出土宋四神石棺,高浮雕刻画,动态简捷生动,但随着石质棺具渐少,雕刻亦少出现。
石窟雕塑
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源于印度,后和我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多依山崖开凿洞窟(亦有利用天然洞穴者,如炳灵寺石窟169窟),内外雕塑造像,常辅以壁画,少数以砖 、石等构筑为窟形(如柏孜克里克石窟),或以木构筑窟前建筑,雕塑、壁画、建筑结合一体。盛于两晋至宋代,遗迹分布于今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及宁夏、四川、云南等。佛教洞窟约分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神窟,有的有雕塑、壁画(如莫高窟267-272窟);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造像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内容依佛典要求,早期多单身佛像,北魏时增加二胁侍菩萨,其后数量增多,至隋、唐形成整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二护法天王、二力士之群雕,只有浮雕佛传、本生、天龙八部及供养人像等。克孜尔石窟始约凿于三、四世纪,早期造像受犍陀罗艺术影响;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十六国雕塑受西域影响,形成以凉州(今武威)为中心的地域风格。云冈石窟是北魏代表,早期近凉州风格,孝文帝太和改制后,佛像著中原冕服式袈裟,形象渐趋清秀。北朝晚期至隋造像趋向写实,至唐成熟,以龙门、天龙山石窟石刻、莫高窟彩塑为代表。在表现佛教形象中常以现实人物为依据,情感和性格刻画突出,数量最多,是同时代雕塑水平体现最充分的一个类别。盛唐后中原石窟寺院逐渐衰落,宋代四川大足一带地方造像技巧娴熟,杂糅不少现实生活题材。山西 、四川等地区也有少数道教石窟。
摩崖雕刻
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的一个类别。以山崖的壁面为材料所作的雕刻。多以高浮雕及半圆雕为主体,替山造型。较有代表性的,为洛阳龙门西山北部武则天时期的摩崖三佛龛,主像弥勒结跏趺坐,二佛胁侍,虽未凿毕,但其端庄的面型、适度的比例及流畅的衣褶,可见雕刻技巧相当成熟,此像也是研究古代雕刻工序的极好例证。奉先寺九尊大像则代表唐代摩崖雕刻的艺术成就。固原须弥山石窟在有唐大中三年(849)题记的第二窟 ,依天然崖壁雕十九米释迦坐像一尊,面型丰满,姿态端正,两肩宽厚,通肩袈裟质感轻薄,具有唐代造像的典型风格。此外还有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泽寺摩崖造像、大足北山摩崖造像及宝顶山摩崖造像等
寺庙雕塑
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 后汉书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载:东汉献帝(189-220)时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寺,黄金涂像,衣以锦踩是有关我国寺庙雕塑之早期记载。二十世纪初在汉鄯善故地( 在今新疆若羌 )的米兰寺庙遗址中发现的泥塑作品,时代约当三世纪,是犍陀罗风格的作品。河南洛阳北魏永宁寺塔遗址出土的泥塑,制作精美,是北朝最重要的寺庙雕塑遗物。河北曲阳修德寺、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大批石刻造像,当时南北朝至隋唐寺庙遗物,山西南禅寺、佛光寺保存中晚唐泥塑(后代重粧),是完整保存下的最早作品,水平极高。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塑,上承唐风。两宋遗物在南北各地保存较多,造像题材增加,使用多种材料如泥、木、石、铜、干漆等,作风趋于写实。元明以来寺庙保存多,造像间有密宗题材。道观雕塑的遗存则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