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术语
雕塑术语
[全部术语] [雕塑术语] [陶瓷术语] [玉雕术语]

术语内容
如意轮观音像
观音雕塑像之一。如意轮观音,六观音之一。密教称:宝金刚《成菩提集》卷二载:持如意宝珠,以表演众生祈愿,持宝轮,表转法轮, 普渡六道众生之苦。其像为菩萨型,一面两臂、四臂或六臂,供奉于我国隋唐以来寺院中。四川大足石窟136窟宋代两躯如意轮观音,头部饰繁密的花冠及璎珞,身披袈裟、花簇满身,容貌端庄慈慧, 给人以雍容华贵之感,刻画极其细腻。敦煌莫高窟在晚唐、五代及宋、西夏等窟前室、甬道大量地绘制其变相图,一般为双臂或多臂,手转宝轮,形式较为华丽。
不空羂索观音像
观音雕塑像之一。不空羂索观音, 胎藏界观音院之一。心愿不空,慈悲之索,以称菩萨之心如空羂索,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使遗漏。据《阿婆缚抄》,空羂索载: 其像有一面四臂、三面六臂、三面十臂、一面十八臂、十一面三十二臂等, 一手执羂索。多塑于我国唐代以来密教寺院中, 然少有遗例。敦煌莫高窟自唐代之后多在壁画上绘此形象,一般为结跏趺坐, 四臂或六臂,持羂索、宝瓶及莲花等物,面容丰满,服饰繁缛, 色彩华丽,表现出唐代的绘画风貌与技巧。
文殊像
佛教雕塑之一。文殊,梵文Manjusri殊师利。略称。新译;殊室利,意译;德、吉祥,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称为:严三圣,为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佛门中博学广闻、多才善辨、象征智慧的菩萨。专司:慧,表能起之解,凡闻菩萨引入解脱门,皆文殊之力,诸菩萨中推为众首。相传显灵狮表示智慧威武,有时又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或立或半跏趺坐。在石窟寺院的雕刻、壁画中表现繁多。如敦煌莫高窟隋唐以来壁画中见到的,面容秀丽、晕染浓厚、衣纹如衣出水最有特色。大足北山保存的宋代文殊雕刻,注重内心刻画,表现善于思考、充满自信的开朗性格,也是重要作品。
普贤像
佛教雕塑之一。普贤,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音译;曼多跋陀罗,亦译:输跋陀吉,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毗卢遮那或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表所起万行欲达彼岸,须由此起, 专司,又据《 法华经 》卷十九。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载:来到所赐释迦牟尼法华经的东方宝威德上佛之地,起誓护卫佛灭后的《法华经》, 以骑白象来除掉人间诸害。相传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形象或立或半跏趺坐, 骑白象。与文殊一起常见于敦煌隋唐壁画中, 雕塑如云冈第十三窟以及龙门宾阳洞、河北正定隆兴寺、四川大足北山等。
地藏像
佛教雕塑之一。地藏,梵文 Ksitigarbha的意译。音译? 乞叉底蘖婆,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据《地藏菩萨本愿经》 载:其为释迦既灭后,弥勒未生前,众生赖以救苦,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的菩萨。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安微九华山。作为胎藏界地藏院的菩萨,形象为身彼袈裟,挂璎珞、戴宝冠,手持宝珠及锡杖,呈菩萨或沙门状。九华山月身宝殿内设七级木质宝塔,每层佛龛八座,供奉地藏全身坐像。大足 177号地藏变相窟塑地藏菩萨中坐,左右各二化身像,造型古朴浑厚,线条洗练,突出了憨厚慈悲的性格特征。敦煌莫高窟五代、宋代窟的甬道顶部均绘有地藏像,体态丰满,衣饰华丽,色彩浓艳,形式多变。
大势至像
佛教雕塑之一。大势至,梵文Mahasthamaprapta的意译。音译:诃那钵? 简称;至势,是阿弥陀如来的右胁侍。与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合称为? 西方三圣,据《观无量寿经》称: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 得无上力, 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形象特点与观世音大致相似,宝冠上有宝瓶,意为盛诸光明,普现佛世。或立或半跏趺坐, 往往手执莲花或法物。石窟遗存较多, 龙门潜溪寺唐贞观年间雕凿的,体态丰腴、比例适度、自然端庄, 最为优秀。
弥勒佛
佛教雕塑之一。弥勒,梵文Maitreya的音译。亦译:喤丽耶,意译;佛教传说,将继释迦佛位为未来佛。《 弥勒下生成佛经》、《释迦谱》及《大智度论》等载:其先生于婆罗门家庭,成为佛弟子。释迦牟尼灭度后,又经四千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应世。虽未成佛,但造像中仍以正觉菩萨身份供养,同作为主尊三佛之一。在南北朝,作菩萨型,交脚或立像。如云冈石窟,翟五窟之第十八、十九、二十窟,造像均以弥勒、燃灯与现世的三世佛形式为主;唯第十七窟主像正中是菩萨装的未来交脚弥勒像。龙门石窟魏字洞交脚弥勒像龛造像为一弥勒两菩萨。隋唐后作佛型,西安大雁塔有唐石刻弥勒坐像。宋元又出现模仿自称是弥勒转世的明州奉化布袋和尚的弥勒佛像。
罗汉像
佛教雕塑之一。罗汉,梵文Arhat的音译罗汉,略称,亦译罗诃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在石窟造像、壁画中,是佛的侍从或是承宣佛法者。形象服饰以依照现实中的僧人特点为主,光头无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领僧衣, 着鞋 ,相貌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夸张有写实,意在沟通宗教教义与世俗信奉者之间的感情。常见的几组罗汉有释迦牟尼的二弟子、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及五百罗汉等。保存至今的重要代表作有云冈石窟第十八窟东壁上的诸弟子群、敦煌莫高窟第四十五窟的阿难、 迦叶立像 、龙门石窟看经寺北壁的二十九躯高浮雕罗汉像等。
十六罗汉像
佛教雕塑之一。即释迦牟尼身边十六个修行者的塑像。《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谓佛涅槃后,曾令十六大阿罗汉永住世间,济度众生。即宾度罗跋啰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啰睺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茶半托迦十六尊者。自唐末始,雕刻、壁画像逐渐流行。北宋后出现十八罗汉、二十四罗汉等。敦煌莫高窟盛唐第九十七窟东壁门南北画有十六罗汉像。苏州用直保圣寺、山东长清灵严寺有北宋重塑罗汉像。
五百罗汉像
佛教雕塑之一。五百罗汉的说法有二:一、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华经百弟子授记品》中,佛为五百罗汉授记。但都未说具体的名字事迹。《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 , 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宋元后,雕塑、绘画中常出现,并在民间流传。今佛寺中之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造像一般注意突出人物不同面容、神韵、衣着、动态而避免雷同。保存至今有多处,以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堂、昆明竹寺彩塑五百罗汉及北京碧云寺罗汉堂较为完整。
四天王像
佛教雕塑之一。四天王亦称世四天王,佛的四个主要护法神。印度佛教传说,须弥山腰有一犍陀罗山,四峰各有一王护天下,故称。《长阿含经》第五典尊经第三载:? 四天王随其方面,各当坐位,守护正法,不使魔挠。东方持国天(Dhrtarastra),持琵琶;南方增长天(Virudhaka),持宝剑 ;西方广目天(Virupaksa), 持三叉戟或手缠一龙 ;北方多闻天(Vaisramana),持舍利塔或银鼠。云冈石窟中,天王只戴天冠不披甲胄,特点尚不明显。隋唐后始流行披甲胄、戴天冠的武士形象。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左侧的天王像系北方多闻天王,身躯硕壮雄伟,神情威武坚毅。敬善寺左右浮雕护法天王披甲持剑,雕刻精细。元代以居庸关云台上的浮雕四天王最有特色。明清初期,寺庙中所塑虽重在武严厉,但多流行于繁杂及概念化。同时手持物均有所改变,多持剑、琵琶、伞、蛇,被喻为风、调、雨、顺,北京西郊碧云寺山门的护法天王像,为明代优秀作品。
帝释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帝释天,佛教八大天之一。为十五镇方神中的镇东方神。《大智度论》称其为三十三天(忉利天)之主,居须弥山顶善见城。印度犍陀罗时代有很多描绘,为天王中武装天的代表,或为帝王、童子形。饰宝冠璎珞,着天衣,手持金刚杵或三钻杵。多置于本尊两侧或旁门。据《十二天供养仪轨》称:方帝释乘白象玉,往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股当心, 左手托左胯,左脚垂下。像自北魏后出现在我国寺院中, 雕刻遗存较少,多见于壁画。敦煌莫高窟西魏以后的壁画上经常出现。北京法海寺正殿西壁壁画也有帝释天及天女的行进行列,为合手恭敬相,后随三天女;河北石家庄毗卢寺亦有此形象。
大梵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大梵天,梵文 Brhma 的意译。 音译?婆罗贺摩,亦称天,婆罗门教、印度教创造之神,与湿婆、毗湿奴并称三大神。佛教产生后,成为释迦牟尼护法神。亦称? 梵王,为佛教八大天之一, 在我国密教寺院中常为左胁侍。 持戟或水瓶、莲花等,一面两臂或四面四臂。北京法海寺正殿北壁壁画有其形象,右手持莲花,左手托盘中置天女。人物相互呼应,具有内在之联系。风格细致精丽。
供养人像
佛教雕塑之一。即石窟中捐资开凿佛像的现实人物造像。以此体现出自己,德;其浮雕形式称;佛图,一般多为官僚和贵族,也有庶民百姓,置于佛坛前面,或洞口、殿门两侧,略小于佛造像,单躯或成组排列,佛图,为众人排列或行进的场面。如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帝后礼佛图,最具代表性;麦积山石窟123窟北魏男女童供养泥塑,二童拱手而立,着童装,手法洗练,形象顽皮可爱,无宗教气息;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男女供养人彩塑,雕刻精美,动态自然,为明代佳作;巩县石窟第一窟门内两侧供养行列,构图简练,形象生动,也为现存完整浮雕之遗例。
魔醯首罗天像
佛教雕塑之一。魔醯首罗天,梵文Mahesvara;诃莫醯伊湿伐罗;略称。 原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湿婆,后被佛教列为护法神, 多用于密教之中。《大智度论》卷二载其形;臂三眼骑白牛; 云冈石窟第八窟石室门拱东侧有三面八臂形浮雕,手持葡萄、日月以象征丰收和法力。 佛教绘画《送子天王图》中的三头六臂形象,也是其图像研究之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