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网 - 雕塑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雕塑艺术 | 雕塑资讯 | 工艺技术 | 政策法规 | 古董资讯 | 古董收藏 | 今日宝贝 | 拍卖资讯 | 中国雕塑史 | 国内雕塑作品欣赏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雕塑术语
雕塑术语
[全部术语] [雕塑术语] [陶瓷术语] [玉雕术语]

术语内容
佛塔雕塑
古代佛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佛塔源于印度,用以藏舍利、经卷等,多于内外附雕塑作品。新疆吐鲁番遗存南北朝时期砖坯构筑的方塔(或为寺庙塔柱),每层开一列佛龛,内塑坐佛一尊,形式近于中原,是现存较早的实物。河南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基出土塑像是当时此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遗物。唐代砖、石造单层方塔,常于门外浮雕天王 、力士等,形式同于同期石窟雕塑, 制作技巧较高,安阳修定寺塔浮雕尤为华丽。宋辽金多密檐式砖塔,常见八角形,第一层塔身最高,砌出仿木结构,每面或开龛设佛像,并雕力士飞天等 ,有的雕假门 ,门扉半掩,有侍者探身外出,类似同期墓葬砖雕,有一定情节趣味。下有仰覆莲须弥座, 常于壶门内置狮兽、佛像,较为繁复。河北正定金广惠寺华塔结构独特,最上一层塔身加高,整体依法华经雕刻,有莲花、狮、象、力士等。明清塔的数量减少,雕刻多平庸。北京明代真觉寺金刚宝座塔雕刻细腻华丽,是晚期少有的优秀作品。
石刻造像
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的一个类别。一般指佛教或道教单独成件的雕刻作品,多见于寺庙。南北朝、隋唐是石刻造像最盛时期,这些作品也是当时雕塑创作最重要的一类,因寺观建筑多毁,泥、木作品无存,而石刻造像在各地则有大量遗存。其中不少制作精美,或有纪年铭记,与石窟雕塑具有同等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造像碑
古代宗教雕刻艺术的一个类别。单独成件的碑形雕刻作品。多见于南北朝、隋唐。常是中下层信徒一人或多人出资雕造,于碑身正面,或二面、四面以浮雕、线刻形式开龛造像,也常刻有发愿文、施主(或供养人)姓名及纪年,用以还愿或施功德。造像碑一般石质坚细,雕刻精致,时代特征鲜明,有重要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犍陀罗风格
以佛教为题材的雕刻风格。犍陀罗为古印度王国,辖境相当今印度河上游巴基斯坦西北部白沙瓦及阿富汗东部一带,公元前327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入侵印度,给这一地区带来希腊化艺术的影响。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遣僧人在此传法。一世纪大月氏入犍陀罗、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及中印度的秣菟罗等国,建立贵霜王国,因国王迦腻色迦提倡佛教,犍陀罗艺术在汲取古希腊、罗马艺术精华基础上创造出释迦的各种形象,形成新风格,称:陀罗风格,佛像体态生动,长发呈波浪型,高鼻深目,着通肩或右袒式大衣,衣褶均作平行线,自然有变化,且有重量感质感,形相写实,富于西方样式,而眉间白毫相,两耳垂肩,头部后呈圆形光圈,又具佛陀形象特征。后受到波斯萨珊王朝及印度河流域笈多王朝的秣菟罗风格影响,并向东传播,自中亚传至我国,在早期石窟佛教雕刻及窟型开凿上(如新疆的克孜尔以及敦煌、云冈和河西一带诸窟)能见到一定的犍陀罗风格之影响。
释迦像
佛教雕塑之一。释迦:迦牟尼,略称。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释迦族,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遂出家苦修,最后达到悟。时年三十五(一说三十)。是佛教的创始人。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弟子传有五百人。八十岁去世,后被弟子尊为:世佛,即:身佛,是以佛像的外部面貌表现世间行化的尊胜仪容,《大乘义章》卷十九载:生机感,义如呼唤,如来示化,事同呼应,故名为应。苦行像,降魔像,轮法轮像,涅槃像等。一般刻成净满如月穿环 垂埵端庄而慈祥,肉髻、波状髻和螺髻,两眉间有白毫相,跏趺坐, 垂坐和交脚坐,形象慈祥、端庄,以示道德品质的完美。并据不同情态区别为各种不同的手印,服饰有印度的袒右肩式袈裟、犍陀罗的着通肩大衣式及模仿中国古代汉族冕服的衣博带,云冈石窟第十八窟正中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第二十窟造型雄伟、气魄浑厚的释迦坐像,及龙门宾阳中洞释迦主像等均为杰作。
释迦涅槃像
佛教雕塑之一。磐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为;度寂灭、寂。涅槃像即表现释迦死后的场面,俗称;佛,指其死后死轮回,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恼,最彻底的断灭。如敦煌莫高窟148窟唐塑大像及158窟唐塑大像,是代表作。造像形态概括,比例适度,神情恬淡,与后壁弟子的举哀场面形成强烈对比。麦积山石窟第一窟中的卧佛像及龙门石窟普泰洞北壁上的浮雕涅槃变,均刻画释迦仰卧床榻,后面比丘、弟子悲切之态各异,主题鲜明突出。大足石窟存一巨像,表情安详,双眼欲闭, 发人联想。 佛前排列菩萨、诸天、帝释等像,手捧供物以示哀悼之情,雕刻精美,代表了宋代的石窟艺术成就。
佛传雕刻
佛教雕刻之一。用浮雕形式表现释迦牟尼一生的传记故事。据《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佛本行集经》等经典,一般归纳为? 释迦八相 ,即白像投胎、右胁降生、出游四门、逾城出家、树下成道、初转法轮、降伏魔军、 双林入灭等。以云冈石窟最有代表性 , 第六窟塔柱在四面大龛及窟东南西三壁, 存三十三幅描写释迦从诞生到成道的高浮雕。 其人物、动物、树木、天人形象稚拙生动,刻画细致具体,形成一定的装饰意趣,在连贯的情节叙述中造成一种富丽堂皇效果。古阳洞南壁列龛第二层有多场面的悉达多太子成道浮雕 , 系龙门石窟最完整、最系统的佛传故事。
十大弟子像
佛教雕塑之一。释迦尼佛的十位门徒雕塑像。据《翻译名义集》卷一及《维摩诘经》卷上载:为大迦叶(Mahakasyapa)、阿那律(Aniruddha)、富楼那(Purna)、迦旃延(Katyayana)、优婆离(Upali)、罗睺罗(Rahula)、舍利弗(Sariputra)、目犍连(Maudgalyayana)、阿难(Ananda)、须菩提(Subhuti)。十人形象、行为、性格及学识各具特征。常见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一般多绘于阿难、迦叶塑像及释迦涅槃塑像后。利用夸张的对比手法,充分表现每人形神、性格的不同特征。并注重赋彩和晕染兼施,使绘塑巧妙结合,以加强宗教艺术的感染力,云冈石窟第十八窟的弟子群像,身着北方少数民族装束,面貌表情各异,风格粗犷,为北魏跖跋氏族的作品。
七世佛像
佛教雕塑之一。是石窟造像中一种佛像并列形式。指释迦牟尼与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称为:去七佛,虽作为崇拜的对象,但更多以并排而立的浮雕形式装饰壁面。云冈石窟13窟南壁门拱上的七佛立像,服饰华丽,雕刻精细,面貌、动态、衣饰一致。龙门石窟西山南部的石窟寺窟楣及莲花洞南壁小龛中也雕七佛,作为龛楣的装饰,使窟内更为豪华、庄严。
三世佛像
佛教雕塑之一。是石窟造像中一种佛像并列形式,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寺院塑像中的过去佛一般特指燃灯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造像中通常为三佛并坐或直立,释迦居中,燃灯、弥勒居左右。云冈昙翟五窟的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窟均此形式。佛像服饰右袒,或通肩,戴宝冠饰璎珞,形象质朴庄严,成为北魏早期的造像代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像,中为释迦, 左右二佛侍立, 着褒衣博带袈裟,脸形略长,眼若纤月,嘴角呈微笑状,刻画生动而细腻。固原须弥山石窟第八窟存三佛趺坐像, 雕刻技巧较成熟且保存完整,为北周的代表作。
五方佛像
佛教雕塑之一。即佛教密宗金刚界之五佛像。刚界,宇宙万有皆大智如来的显现,以表现其,世成智五方佛则是五智如来的具体显现。即:中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表大圆镜智;西方阿弥陀佛,表妙观察智;南方宝生佛,表平等性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成所作智。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佛坛上有辽代泥塑金身如来五尊, 端坐于莲台之上, 装饰华丽,容貌凝重安详,衣纹流畅自然,雕刻技巧极为成熟。
千佛像
佛教雕塑之一。即按佛经所载的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三世出生的三千佛雕塑像。佛教寺院中一般利用一切空间在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的三世佛壁间及本尊周围组成千佛群,造成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敦煌莫高窟各时期洞窟除壁画彩绘外,多在窟壁及中心塔柱龛顶雕千佛。云冈石窟第六窟则以千佛的豪华而著称 。 第十八窟本尊立佛的偏袒右肩式大衣上,也布满千佛浮雕,以表现毗卢遮那佛的法身。龙门石窟古阳洞、宾阳洞精美的千佛及万佛洞两壁数以万计的千佛龛,雕刻精细,与本尊相呼应,加强了窟内庄严的宗教气氛。
菩萨像
佛教雕塑之一。菩萨,梵文Bodhisattva音译。提萨埵略称。《翻译名义集》卷一引僧肇释: 菩提,佛道名;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典上常提到的有弥勒、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地藏等。自南北朝始,石窟中多为交脚像呀半跏思维形,七世纪后逐渐减少。多雕成戴宝冠、高发髻,上身袒露或披巾,胸部挂璎珞和二蛇形饰具,下着羊肠大裙。衣纹表现为犍陀罗风格的凸线条刻法或汉代传统的阴刻线。北魏云冈石窟第十一窟上龛的胁待菩萨、第十三窟明窗东侧的菩萨立像及麦积山121窟的一对西魏菩萨立像,特点明显。 隋唐以后,持莲枝或水瓶的观音菩萨像增多,并出现十一面观音、多臂观音,颊丰颐满,发饰变高肉髻为螺髻,颈圈璎珞复杂,束腰,圆莲座,曲线明显且服饰华贵,形象婉约妩媚,动态欹斜玉立,为唐代典型的美人风貌;如初唐龙门潜溪寺菩萨及敦煌莫高窟322窟、45窟的菩萨像。元明以来,菩萨躯体渐瘦弱松散,重彩绘。大同下华严寺辽代泥彩塑菩萨仍具唐塑遗风,不失为菩萨像中重要之作。
观音像
佛教雕塑之一。观音,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世音,略称。亦译:世音;世自在:音译:婆卢吉低舍婆罗,因唐避太宗李世民讳,故略称:音,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称:方三圣。是我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佛典称观音为发大心、普救世人的大慈大悲菩萨。《法华经》载:世音意为所观之境,万象流动,隅别不同,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法华经。门品》说遇难众生只要诵念其名号,他就能显现三十三种化身寻声往救。相传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造型特征通常是宝冠上饰坐佛,手持净水瓶或莲花。我国寺院的观音,早期多造男像,唐代以后改塑女像。密教观音形象大致分为:白衣观音;十一面观音,宝冠作十一面相,以河北蓟县辽代独乐寺为代表;千手千眼观音,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具一眼,意为千手千眼,以河北正定隆兴寺宋代铜铸像、四川大足大悲阁为代表;如意轮观音,一面六臂,持如意宝珠、宝轮;不空羂索观音,一面四臂或三面六臂或十臂,手持羂索,皆见于敦煌唐代壁画;此外还有安西榆林窟唐代壁画中水月观音,大足心神车窟右壁的日月观音,山西平遥双林寺明代泥塑自在观音等。
千手观音像
观音雕塑像之一。千手观音,即:手千眼观世音,又名眼千臂观世音、六观音之一,密教称:悲金刚。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世音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两眼两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四十手四十眼,即普救众生时,以千只慈眼和千只慈手象征菩萨不尽的慈悲及范围之广大无量。隋唐后开始流行于我国密教寺院之中。河北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宋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太原崇善寺大悲殿中千手千眼十一面准提观音,承德避暑山庄普宁寺大乘阁内清乾隆年间木雕千手千眼菩萨等,都是国内重要遗例,一般为明清重修彩绘。